刀尖,是冰冷的,锋利的,刺骨的;在刀尖行走,是危险的,可怖的,稍不留神便会堕入万丈深渊。麦家的小说《刀尖》,写的就是一群行走在生死边缘的人,将情感、生命、自由乃至尊严置之度外,只为实现内心不灭的理想和信念。
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南京为背景,写了盘踞于此的日本反间谍小组、汪伪政府、军统特工和我党要员等多股势力间的相互博弈。在这场博弈里,肩负多重身份的特工金深水、林婴婴多方周旋,查明了日军用心险恶的“春蕾计划”,并以赴死之勇投入到粉碎日军阴谋的战斗中。作者在“阳面”“阴面”上下两卷中,以金、林二人的自述展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的谍战画卷。这也成为麦家继《解密》《暗算》《风声》之后的又一部佳作。
深耕人物群像,掀开历史褶皱
如果小说《暗算》中阿炳的故事是一段英雄人物的传奇,那么《刀尖》写的则是普通民众的抗战事迹。故事伊始,麦家以紧锣密鼓的叙事节奏将读者带入一连串精心设置的疑窦中。军统特务金深水等人,接到了上级指示,要求刺杀密码专家白大怡。正当刺杀小组完成了一系列准备工作,乐观地以为完成任务手到擒来时,四人却遭遇了反特处的反暗杀行动,惨烈牺牲了。在周密的计划下,任务因何失败?白大怡住在守备森严的小院里,该如何下手?金深水若被人看见,又该如何脱身?作为一名成熟的谍战小说家,麦家深谙引人入胜之道,将一个个问题种在读者脑海中。相信每一位读者,内心一定被搁置的悬念和勾起的好奇心牵引,意欲迫不及待地往下读,一探究竟。
在接二连三的疑问中,小说女主人公林婴婴现身了。她一反大多数特工谨小慎微的行事风格,她是那么自信,那么热烈,那么张扬。在军统特工革老的质疑中,在金深水等人的疑惑中,她看似不费吹灰之力地“解决”了白大怡。而后,随着谍战任务的深入,汪伪政府的李士武、秦时光等人相继被杀,金深水逐渐察觉了林婴婴的另一层身份,并被其成功策反,而后团结一致启动“春晓行动”应对日军的“春蕾计划”,使日本“科学家”腾村等人侵蚀中国民众思想的阴谋宣告失败。值得一提的是,林婴婴出场时,小说用了将近一页的篇幅勾勒她的外貌——漂亮的脸蛋、梦幻的气息、甜蜜的酒窝、深邃的双眸……作者借金深水的眼睛,像读一本书一样细细品味代号为“莫愁湖”的林婴婴的脸。在这张脸上,有烂漫的亲切,有放纵的戏谑,有高雅的风流,又不乏压抑和孤寂。这张脸赐予林婴婴神秘莫测的形象,而这,与她之后令人惊叹的行动形成了默契的统一。她多次顺利完成任务后全身而退,可见其机巧敏捷、能力出众;她与高宽在战火中走散又重逢,始终深爱彼此,可见其用情至深、坚贞不渝;她在全家遭遇杀戮后奋起反抗,和家人一起投身于抗日战争中,可见其坚忍不屈的精神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丰满立体的林婴婴,她娇俏可爱,聪慧勇敢,坚韧伟大,她能够自如地在刀尖上翩翩起舞,她汇集众多美好的品质于一身,是千千万万不懈抗争的战士的生动写照。
麦家笔下的战线上,不仅有高层领导高宽、“神枪手”阿牛哥、大商人杨丰懋等看淡生死的男性革命者,有秦时光、卢胖子、俞猴子等生动的汉奸形象,还将更多目光投向战火下的女性群体,用更多的笔墨塑造了许多可感可佩的女性人物。除林婴婴之外,代号“玄武门”的军统特工刘小颖,一边执行冒有生命危险的任务,一边服侍落下残疾的丈夫陈耀,在陈耀自杀后仍不愿回乡,毅然决然留在抗日前线;革老的女儿革灵,在丈夫“中华门”殒身后悲恸万分,后又燃起生活的希望,在林婴婴的“鼓动”下主动追求金深水;甚至日军幼儿园的静子园长,单纯又一厢情愿地以为金深水深爱自己,当她遭遇腾村强暴、得知自己的孩子被当做实验品后,义无反顾地和我党站在一起,放火烧毁了幼儿园内的地下工厂……这些乱世中的女性,无一例外遭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重创,但她们并未屈服,而是更加坚定地投入战斗,撑起了半边天。
在作者塑造的历史人物群像中,在种种真切鲜活的个人生命体验中,我们无限接近了历史的真实。战争中,人们遭受的一切折磨,经历的一切苦难,在麦家笔尖化为一颗颗或大或小的石子,奋不顾身地投向读者的湖心,使原本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正因如此,这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小说,才能始终牢牢吸引读者,带我们掀开历史深处的层层褶皱,走进人物内心、走进战争现场、走进真实的历史,进而真正管窥战火中的华夏大地。
创新叙事艺术,探索时代价值
麦家在《刀尖》中做的最具文学性的探索,是将小说分成了“阳面”和“阴面”两个叙事体系,从全然不同的视角勾勒故事全貌。从人物特征来看,阳面是金深水的男性视角,阴面采用了林婴婴的女性视角;从政治身份来看,阳面是以军统特工所在的正面战场展开叙述,阴面则从我党所在的敌后战场加以陈说。因此,所谓“阳面”与“阴面”不完全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也不能简单归结为一部长篇的上下两卷。它既存在纵向的承继关系,又兼有横向的延伸关系,在内在逻辑、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等诸多方面具有千丝万缕的勾连。
在小说《外一章》中,麦家提到《刀尖》创作的缘起,谈及第一稿时,因材料多,又没有好的构思,成稿后再做了修改。如今,我们读到的《刀尖》,是他“几易其稿”的结果,他将金、林二人分头讲述这段历史的写法视作“理想的构思”。
笔者以为,毋庸置疑,这样的处理是成功的。一方面,从正面战场切换至敌后战场,极大限度地丰富了小说的文本内涵和指涉空间。作者在“阳面”中留下的线索如一条条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让读者在细读之下不禁产生一系列疑问——白大怡、李士武、秦时光等人究竟是被谁枪杀的?这位神枪手究竟隐匿于何处?林婴婴的孩子最后能否留下来?大商人杨丰懋又为何成了林婴婴的亲哥哥?林婴婴带金深水见的那群有字母代号的人又是谁?而在小说的“阴面”里,麦家以不疾不徐的笔调展开叙述,如同抽丝剥茧般为我们还原了真相。原来,在林婴婴身边,有一位不是亲人胜似至亲的“神枪手”阿牛哥,在组织上,他也是林婴婴在我党的联络员,平时在林婴婴办公地点附近的裁缝店里,扮一个跛足的裁缝。大商人杨丰懋原是林婴婴(原名“冯点点”)的二哥冯二虎,因为年轻时放浪形骸、不知轻重,被日军害得家破人亡,成了满城皆知的“通缉犯”,于是加入我党投身于革命事业,他靠父亲留在猪圈里的金条发家致富,又因被殴打整了容,使他后续频繁和日军接触却始终没有被认出。金深水在林婴婴的启迪和鼓舞下,被发展为我党的同志,并终于见到了代号为字母的我党同志们。另一方面,从男性视角转换成女性口吻,让作品更具叙事弹性和情感张力。小说上下两卷的第一人称叙述,让我们得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日军对我们民众实施的残虐暴行,汪伪政府的虚与委蛇,军统内部的明争暗斗,以及我党上下一心积极抗日的革命精神;也让我们更轻易地进入金深水、林婴婴两个个体生命的灵魂深处,设身处地经历他们生命中的痛苦胶着,体验他们在刀尖行走的战战兢兢,感受他们内心激荡的家国情怀和儿女情长。
小说能做到这一点,是极为不易的。这是麦家对自我创作的冒险和挑战,也意味着作品背后大量繁琐而细致的案头功夫。换言之,麦家对历史材料的整理,并非简单的拼贴重组,也不同于常规的四平八稳的叙述腔调,而是剑走偏锋,以灵动明快、通俗晓畅的笔给小说断章,赋予历史人物以生命力,让人乍读之下酣畅淋漓,仔细琢磨后,又惊觉阴阳两面能够严丝合缝拼在一起,让陈旧的故事焕发出全新的阅读价值和能量。
在《刀尖》的《外一章》中,作者坦诚又娴熟地交代了自己找寻历史文本的过程。小说上卷的叙述者金深水一直活到了“我”生活的年代,他留下的林婴婴的日记本成了珍贵的四十年代谍战记录,由此展开上卷“阳面”的情节。下卷“阴面”的叙述从林婴婴的童年经历谈起,写完她曲折坎坷、跌宕起伏的一生。在金深水、林婴婴的自述中,作者麦家有意识地退居幕后,让历史人物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而自己跳脱于故事之外,使整条故事线完整、连贯、流畅。而小说最后,麦家重新走进读者的视野,是用客观、理性、冷静的现代视角对历史进行了深度发现和打捞,对蒙尘的历史进行了再创作,以期实现文学意义上的叙事创新和价值探索。
洞悉人性幽邃,询唤人伦之光
对于这部小说,麦家曾说:“《刀尖》才是我愿意坦然承认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谍战长篇。”也许,更准确地说,《刀尖》是谍战题材小说,却不仅仅止步于谍战叙事。麦家用极富人文情怀的笔触关注宏阔战争背景下每一个生命的命运路程,既写出了刀光炮火下的残酷与悲壮,也写出了每一位人物内心深处的荣耀与耻辱。他的文字时而如一阵很深很浓的迷雾,将读者包裹其中,久久寻不到出路,时而又如死寂的黑夜迎来了黎明的第一束曙光,照亮了广大读者的内心。
在人物心理的描写上,麦家的笔法是沉着的,老练的,步步为营的。以金深水的信仰转变为例。起初,金深水遥遥观望着林婴婴,不断在心底发出质疑——“她说这个问题交给她好了,胸有成竹的样子,她越是这样,我心里越是对她有疑问。”之后,随着林不断出色地完成任务,金深水不禁被她举手投足间散发的能力、魅力所折服,直感叹“我在林婴婴面前无险可守,似乎也只有任其摆布。”
当然,这一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林婴婴的步步引导,军统“前辈”革老对战友刘小颖的忽视,重庆方面对我党的多次打压和迫害,使金深水在不知不觉中站到了我党的阵营。想必,麦家花了大力气琢磨人物所思所想,才能如此自然地助他实现了转变。同样转变立场的还有日本女人静子园长。因为国籍的原因,她天然偏向日军阵营,而后,因为和金深水发展了恋爱关系,她开始从情感上产生依恋,直到最后遭遇强暴,甚至连孩子也成为实验品,才终于彻底与日军划清界限。麦家在书写人物情感走向时,不动声色地埋下多处伏笔,有条不紊地推动情节发展,使静子的“倒戈”变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此外,《刀尖》对“春蕾计划”的描写彰显出作者身上所持有的温情与慈悲。计划的主导者腾村是位近乎疯了的日本“科学家”。他坐着轮椅,潜藏在静子的幼儿园中,致力于研制出降低中国民众智力的药物,并惨无人道地在孩子身上做实验。相较于刀光剑影的战场,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但它更惨烈,更无情,更灭绝人性。我党的同志知晓后,不惜一切代价潜入幼儿园,力求捣毁制药窝点,解放无辜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麦家的小说不再拘囿于民族立场的不同,更是站在人类文明和自由的高度叙写谍战故事。再如静子被腾村强暴后,林婴婴认为此时策反静子太过残忍,乃是出于女性之间的同命相连,以及有过同种遭遇的惺惺相惜。这既合乎逻辑,又在悬疑和谍战的标签之外,为小说罩上一层人文关怀。还有,林婴婴与高宽之间浪漫而不失悲壮的革命爱情,令人无限动容,她的恋爱金句“作为我的司机,你现在应该保持沉默;作为我的领导,你现在应该表扬我;作为我的爱人,你应该马上亲我”,让灵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再有,高宽死后,林婴婴腹中的孩子该去还是留,小说中杨丰懋有意让倾向于留下孩子的金深水成为决策者,虽藏有保全亲属的私心,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人性之光。可以想见,构思出这些情节的麦家本人,必然是宽厚、仁慈、心存悲悯的。
在架构这些故事时,小说语言总体是通俗明快的。大量短句的使用和简洁的对话推动着情节线不断向前发展。有时,字里行间闪现的神来之笔令人叫绝。比如,“每一片阳光都像是从火膛里蹦出来,带着火星子”,又如“汗水已经湿透胸襟,一进楼里,便觉得胸口有一个山谷,凉飕飕”,写得细腻又活泛,颇具画面感。令人惊喜的是,笔者手中的小说《刀尖》是花城出版社2023年的版本。封面是简单清爽的灰黑色硬装帧,封面和内页中的摩斯密码与全书风格形成统一。
绾结而言,在小说《刀尖》中,麦家的叙事是富有精神性的,他对人的尊严、价值与爱自始至终有着自觉而坚定的追求。在他笔下,所有人物的塑造、叙事的技巧、情节的走向、氛围的营造,最终都服膺于对生命及人性的尊重和守护。由是观之,《刀尖》这部小说,并不执着于险象环生的谍战历史,也不拘泥于某个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它所属意的,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普通民众所遭遇的劫难和痛苦,牵念的是纠结于人生离合、俗世凡情的肉身,探寻的是承载着崇高理想和不灭信仰的灵魂。麦家的写作,并未因聚焦个体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波折变得逼仄和狭窄,反而因写出了不同人物摇曳多姿的形象和坎坷多舛的命运,绽放出了奇异的光彩,使小说在更深层次上与读者产生灵魂的共振,询唤出大众内心的人伦之光,进而抵达了文学的缤纷与壮阔。
《刀尖》
作者:麦家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ISBN 978-7-5749-0066-0
定价:89.00
内容简介:
“我们在前线的前线,在刀尖上。”
本书为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磨砺八年,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作的小说,还原尘封七十多年的谍战传奇。
抗日战争时期,各方势力盘踞于南京。多面特工金深水、林婴婴身负各方力量赋予的不同重任,终日在日本反间谍小组、汪伪政府、军统机要部门等等之间周旋,起舞于刀尖,一道不合时宜的喷嚏都有可能将他们置于死地。哪一重身份,才是他们真正的理想与信念所在?真相扑朔迷离,直至日军居心险恶的“春蕾计划”逐步浮出水面……
在粉碎日军阴谋的共同战斗中,金深水被林婴婴成功策反,一同以赴死之心献上对生命的热爱。
全书分为“阳面”“阴面”两部分,分别以金深水、林婴婴的自述展开。阳面描绘了金深水在各种敌对身份间转换的惊险,以及在个人情感与家国大义间盘旋的心路历程,纵使柴米油盐,依旧步步惊心。阴面则讲述了林婴婴在破解日军惊天阴谋的同时,所诞生的壮烈爱情。
此番全新修订珍藏版,将“阳面”与“阴面”合集为一,便于读者从双重视角了解故事全貌,互文对照,勾勒更加完整的谍战画面。
同名电影由高群书导演,张译领衔主演。
作者简介:
陈羽茜,95后,浙江富阳人,文学硕士。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富阳区作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共发表文学评论、散文等3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文学报》《解放日报》《传记文学》《延安文学》等报刊,著有评论集《壹见》、史志《缘系天城》,其中《缘系天城》获第35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奖二等奖。
(供稿:云舒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