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究竟是怎样开展教学的?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前执行副院长、东西方比较哲学研究专家倪培民在其所著的《孔子:人能弘道》书中谈到,孔子之前,中国的教育主要通过个人辅导,受教育者一般都是期望通过学习而走上仕途的贵族子弟,教育的内容也是围绕于此;但孔子提供的教育完全不同。
孔子的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这其中包括了贵族子弟,但也有颜回等不在少数的平民甚至贫民子弟。孔子不仅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而且还认真地实践了这项原则——他会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来确立教学、指导、训导的具体原则。
正如《孔子:人能弘道》这本书所指出的那样,孔子的教育目的已经从培养谋生技能提升到具备文明素质。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让人具备谋生技能当然也是教育应当具备的功能,比如学武、识字、算数,但那仅仅是满足社会运转技术性要求的最低线。孔子希望培养具备伦理情怀和道德原则的君子,“(孔子并没有认为)谋生不重要,也不是说孔子不想消除贫穷,而是说,成为君子并且能够弘道是一个人的首要任务,而且成为君子,也是一条最终消除贫穷之道”。这也是为什么孔子的言说和思想在跨越了近3000年后,仍然具备活性。
孔子办学教授的科目,有两种说法,一是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另一种说法是指的是《礼记》、《春秋》等“六经”。研究者普遍倾向于前一说法。这其中的“礼”,就是礼仪仪式。为什么孔子如此重视受教育者的“礼”呢?这个问题其实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界、伦理学界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哪怕一个人做出的所有决定都符合道德,如果他的决定仅仅是出于外部的道德律令,而不是来自内在修养,这个人的人生就仍然是可悲的。”
“六艺”中的射(射箭)和御(驾车),既有体育课的意思,但也包含了道德内涵。《孔子:人能弘道》书中指出,射手在射箭时,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后无论成绩都要有风度的退场。这也就是为什么古时候,一些朝代会通过射箭竞赛来挑选官员,因为这不仅能选出具有军事能力的候选人,而且还可考察一个人的修养。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这就是强调了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论语》多处都强调了学习必须首先在态度上是自愿、真诚、谦逊的,要注重持之以恒,反复思考,而且不怕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
《孔子:人能弘道》书中指出,因为确立了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学习观,所以孔子在观察自然时也会加入道德的想象,希望人们能够像河流那样,生生不息,努力提升自己。
《孔子:人能弘道》这本书指出,“面对今天这个充满危机和挑战的世界,孔子思想是我们丰富的灵感之源”。全书分别从作为历史人物、开宗立教者、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教育家和凡人的孔子切入,从不同视角全面、翔实的解析了孔子的思想的丰富性和活力所在。书作者长期从事东西方哲学的对比研究,有很深厚的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和现代思想功底,又能够深入浅出地的将理论思想用通俗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进行阐述。
书名:《孔子:人能弘道》
作者:倪培民
译者:李子华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日期: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