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科举制度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

郑渝川 | 2023-01-06
收藏

长期致力于研究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吴宗国所著的《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一书,比较全面充实地梳理了科举制度在唐代的产生和发展,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深入阐述了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探讨了学校、考试科目、录取标准,以及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全书内容精要,叙述平实,是掌握中国唐代历史、唐代政治发展的必读书。

正如书作者所对照指出的那样,唐代虽然继承了北周和隋代的门荫惯例,即向功臣勋贵子弟嗣封、赐爵、授官,但规定不论是千牛、三卫,还是斋郎、品子,均需经过考试,从而实现了门荫与科举的结合,以才学取士的原则比较深入地贯彻下来。尤其是到了唐代的中后期,越来越多的高官子弟也选择从科举出身,门荫被悄然取代。

这当然体现了进步性,换言之,功臣勋贵子弟仍然不免受到各种优待,受益于家族、长辈的人脉资源,如果取得功名还会“高看一眼”,却仍然必须经过科举,而不能仅仅根据阶层和家族出身。而且,唐代科举制度本身还为普通家庭出身的举子展现才华、越级升迁提供了制科及第等“快车道”。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书中探讨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和北朝的学校传统;到了隋代,隋文帝主持的改革包括了调整学校教育,将之培养方向从培育精于章句的儒生,转向适用治理需要的官吏。如书作者所说,隋代的学校教育重视《左传》、《汉书》等政治学研究,也因此兴起了隋唐时期以这些古籍经典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纵横之学。唐王朝建立后,学校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并重儒学研究以及政治实务的培训,高宗、武后年间更是降低了科举考试的要求,这为庶人子弟通过学校教育获得基本培训,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而挤入官场提供了可能。书中还谈及了唐代走向衰落的私人讲学。

唐玄宗年间,因为国家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形成了开元之治的盛况,这种情况下,皇帝推崇文治,提倡文学。一代文宗张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擢升为中书令,类似的文学之士获得重用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王昌龄、常建、贺兰进明、崔颢、祖咏、储光義、王维、刘长卿、颜真卿、李颀等。《唐代科举制度研究》书中指出,玄宗有意识地将文学和政事予以分开,分别选任,各自选用。到了唐代宗年间,开始调整进士录取标准,即更加注重策文质量,而不是看重词华。

唐朝后期,高官子弟应举者大量增加,其家族良好的文化教育条件成为重要的助力,由此开始出现基于科举的世代为高官的现象。但书中也同时指出,唐朝将科举扩展至全国,平民和中下层官僚子弟应举及第的比重也存在上升的趋势。包括一些家庭贫寒的举子,也可以通过科举完成阶级跨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书中所说,应举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省份在福建、江西和湖南。这表明,科举有力地助推了南方省份文化教育的发展,也预示着南方政治人才群体的涌现(具体涌现时间是在宋代)。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书名:《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作者:吴宗国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