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测无可测,防灾减灾应更上一个台阶

郑渝川 | 2023-04-17
收藏

笔者生活在四川,对于地震并不陌生,也阅读过有关地震的不少科普书籍。由英国科普作家安德鲁·罗宾逊所著的《地震》,是一本颇具特色的佳作。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从现实、艺术、文化等方面展开,探讨18世纪葡萄牙里斯本大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等地震对于历史进程带来的影响(比如1923年的日本地震就造成了日本经济陷入进一步的困难,社会失业加剧,日本法西斯势力逐渐抬头,导致该国迈向了军国主义),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震预测、地震预防防护等知识。

地震预测,总的来说是很难准确实现的。地震预报史上,最成功的案例是我国地震工作人员1974年预报了辽宁海城地区将在次年发生地震,并在地震当天精准测度了地震来临时间,使得当地政府有效组织民众转移避难。但随后一年半,唐山就爆发了烈度更高的地震,这之前却没有提供准确预报。安德鲁·罗宾逊也指出,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也就是事前并无地震征兆出现,这使得及时发现并组织避险、撤离失去了可能。

近年来,包括美国、日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通过各种理论方法来加深对于地震发生的了解,试图找准其爆发规律。但如《地震》这本书所说,很多方法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却并不普遍,也就是说仅仅适用于一些地方、情境,其精准性甚至还不如一些动物对于震动、声音、电场、磁场、气体泄漏的敏感度。更加困难的是,要研判一个地区的长期地震风险。

既然地震预测、预报的精准实现难以做到,那就要从降低带有不确定性的地震对于民众的伤害入手,进行防灾减灾设计。日本东京等地震风险较高的城市,设置了大量的科学仪器,以尽可能争取为地震来临时发出警报创造时间。东京等日本城市的高楼也经过专门的防震改良设计。

但《地震》这本书也指出,正如地震预报系统成功预报了中国海城地震,而没能预报唐山大地震那样,针对地震的防灾减灾设计以及警报系统,也存在具体的漏洞,以日本的相关系统为例,尽管设计了高速运行的列车在捕捉到地震信号后减速停下的程序,但如果恰好列车行驶在震中附近,就有可能使得刹车系统无法正确启动。

而且,如果地震烈度非常高,现代城市中弥补的地铁坑道、以及电缆、天然气、自来水管道,还有通信系统有可能在冲击力下很快受损,并引发关联事故,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求援难度也会很大。类似的问题还包括,密布摩天大楼的现代城市,一旦地震,大量的玻璃幕墙必然脱落,就可能给听闻地震警报而选择撤离的人群带来灭顶之灾。从这个意义上讲,现有的地震防灾减灾设计、警报系统的有效性,究竟能产生多大作用,其漏洞会不会产生让人们无法接受的灾难性后果,也是不确定性的,亟待进一步的考量、修复。

安德鲁·罗宾逊

书名:《地震》

作者:(英)安德鲁·罗宾逊

译者:李尧尧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2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