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孚《广异记》如何展现唐代世俗社会?

郑渝川 | 2023-08-03
收藏

《广异记》是中国唐代的一部志怪传奇小说集,由戴孚编撰而成。这成为了之后中国神话、志怪、传奇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常的看法是,戴孚的《广异记》虽然在题材上与之前的志怪文学有着相似之处,但结构更为复杂,加入了很多精巧的构造,叙述绵密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江苏人民出版社今年初引进出版了已故著名汉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牛津大学汉学讲座教授杜德桥(Glen Dudbridge,1938—2017)的名作《神秘体验与唐代世俗社会:戴孚<广异记>解读》。在这本书中,杜德桥通过解读《广异记》,引入了对中国唐代平民信仰世界与世俗社会关系的探究,分析其中的宗教意识与世俗观念的联系。

《广异记》中记载的是志怪传奇故事,这在中国古代曾长期是文学创作的一类基本体裁。又或者说,不惟中国,世界上其他文明在古代相当长时间内无论是民间流传,还是文人再创作和加工的文学作品,都带有神话志怪的性质——很多奇闻异事、神话传说,本身就与历史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就拿《搜神记》记述的故事来看,有很多是明白无误的虚构性故事,涉及的却是正史中亦有记载的历史人物或者传说人物,其神话印记、行为,很可能是对真实历史、经过的一种简化描绘。

当然,也有很多神话故事,寄寓着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比如《蜀王本纪》记载的故事说,蜀王杜宇退位后,后来变成了一只鸟,哭声凄厉,被称为杜鹃,这也是所谓的“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个故事很明显加入了古蜀国臣民对于杜宇的追怀情怀。

志怪故事与神话故事的区别,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其推动力量就是杜德桥在这本书中所指出的(唐代)宗教世俗化。在唐代之前的志怪故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交待清楚神秘力量、超自然力量的来源,而一般笼统地表述为秘术,具有超自然性;而且,不同的超自然能力者的能力,往往难以进行直观比较,也难以纳入到宗教或传统民俗的故事体系中找到恰当的定位。唐代开始,志怪故事、神话故事加以融合,超自然能力者与神话传说、宗教故事的关系开始逐渐明晰化。

如《神秘体验与唐代世俗社会:戴孚<广异记>解读》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戴孚在《广异记》中内含的观点,严肃而完整地依附于戴孚自己构建起的精神世界,体系完整,神话人物的角色、定位也比较清晰。戴孚还在故事中很明确地描绘了不同地域具有超自然力量的修炼者,或是因机缘巧合而跻身仙人的相关对象的活动空间——如书中所分析指出的那样,这些由戴孚编撰、具有民间传说来源的桥段,其实都展现出唐代前期和中期部分地区在政治秩序陷入混乱情况下,所不可避免出现的地方主义。

有意思的是,《神秘体验与唐代世俗社会:戴孚<广异记>解读》书中谈到,戴孚对一些志怪故事的整理,表达了中国本土对于外来宗教进行改造,但在转化和改造过程中呈现价值理念差异、冲突的具体矛盾。

正如书中所谈到的那样,在公元八世纪中间的五十年,中国宗教文化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朝廷祭祀的仙神体系发生了较大改变,这其中出现了一些原本带有地域特色的祭祀对象上升为朝廷官方认证,而逐渐跨地域广泛流传的现象。而这背后的重要动力,就是外来宗教与本土宗教在相当程度上实现融合,并发生了极其明显的世俗化。

当然,包括《广异记》在内,唐代作者创作或编撰的志怪传奇作品,与之后朝代的相类似题材作品呈现出很大的主旨差异:唐代作品中,无论是神、仙、妖、怪,还是人,都并不过于呆板地遵循道德上的清规戒律,而唐代之后,尤其是到了明清两代,很多志怪传奇、神话故事不可避免地沾染了儒化的道德律令。

《神秘体验与唐代世俗社会

书名:《神秘体验与唐代世俗社会:戴孚<广异记>解读》

作者:(英)杜德桥

译者:杨为刚、查屏球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