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情绪健康、勇敢独立的孩子,父母先要学会自我支持

郑渝川 | 2023-10-16
收藏

有些家庭,只有一个家长上班,通常是孩子的爸爸。而妈妈则成为全职照料孩子、操持家务的主妇。在这类家庭中,常常引发争吵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的爸爸认为,孩子妈妈在家带娃,家务再多也是有限的,再怎么辛苦也赶不上出外上班,所以有些爸爸非但不愿意分担家务,还认为自己的妻子有些矫情,抱怨辛苦也不过是吸引注意。

这可能是个很严重的误会。带娃、做家务同样会面临疲累,会生发倦怠。所谓职业倦怠,指的是持续的负荷和极短的压力,所以会让人提不起热情和精神去做任何事。全职妈妈同样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心理状态。

处于倦怠心理状态的父母,会出现典型的三种特征,首先就是情绪耗竭。也就是在持续照料孩子的过程中,感到被拖垮,很难有热情,只是被动地依照既有程序去完成。第二,就是与孩子之间产生显著,难以弥合的情绪距离。很多时候,孩子热切地告诉父母,自己取得了一些进步、成绩,或者说校园趣事,或者说对于事物产生了一些看法,但父母没有热情对此予以回应。第三,父母将难以通过育儿,陪伴孩子成长获得成就感。

医学博士、美国著名的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家、纽约市和加利福尼亚州圣马特奥市儿童心理研究所创始主席哈罗德·S.科普维奇在其所著的《爱的脚手架:培养情绪健康、勇敢独立的孩子》一书中就指出,父母养育、培养孩子,要实现情绪健康、勇敢独立等正向目标,可以采用类似于脚手架的框架:由结构、支持和鼓励组成。而这一“脚手架”体系的建构,前提条件是父母自身要建立起一个自我保护、自我支持的框架,其中要素包括:时间结构合理可行,适当休息,寻求伴侣和专业人士的支持,肯定自己的努力而不苛责结果,并由此来保持情绪稳定、内心强大,避免让倦怠感拖垮自己。

书中所述的育儿“脚手架”结构包括日常规划、沟通模式、家庭规范、思维模式,支持则指的是情绪上的共情和认同,鼓励则是温柔地推动孩子去尝试新事物和冒险。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育儿“脚手架”的架设策略,除了前述的首先建立起父母自我保护和支持的框架外,还包括改善教养风格和目标,建立坚实的亲子关系,无论生活如何动荡都能引领孩子掌控情绪,冷静倾听并与孩子坦诚沟通,鼓励尝试允许失败但要总结经验,帮助孩子培养勇气、自信和韧性,鼓励孩子成为自主者并为之成长提供尽可能的支持,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在讨论各项策略时,专门谈到了在升学压力驱使内卷加剧背景下,家长如何调整教养风格和目标。升学压力导致内卷不断升级,这种情况下,很多父母之所以会产生倦怠,实际上是将职场、产业竞争管理的一套方式平移到了对孩子的教养之中。最常见的就是采用消极追踪的方式,也就是紧盯孩子学习上、生活上可能出错的地方,时刻提醒,敦促其改正。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消极追踪、只关心错处确实可能让孩子尽快改正一些缺点,却不可避免重挫孩子的自觉性、自主性和自信。而且,最关键的是,孩子也可能因此接纳父母采用的消极追踪模式,拿来与他人进行相处,进而变成人际环境中、学校或未来工作环境中那个不受欢迎的人。

这并不是说不能批评孩子,不能对孩子存在问题和错误的方面予以纠正。《爱的脚手架:培养情绪健康、勇敢独立的孩子》书中指出,批评和惩罚在育儿“脚手架”中也应当存在。但家长有必要做的是,赋予批评以积极性,也就是要对具体行为给予反馈,不要轻易上升到品格、道德层面的讨论,而且还要孩子加入到推导出结论的过程,鼓励其正确意识到自己行为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后续观察中,表扬孩子为此作出的努力、实现的改变。

书作者还提醒指出,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前额叶发育正在进行中,所以会偶尔出现逻辑和理性运转不足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哪怕一丁点小错作出过激、过度反应,实际上有可能“中计”了。也就是说,孩子在不自觉地“激怒”父母,从而使得父母因为高度愤怒而转移了对其他可能同样存在错误的行为的关注度。书作者建议应当对孩子的一些出错、问题行为采取“选择性应战”的方式,对有些行为可以予以无视,切断其应激、触发传导的链条。

《爱的脚手架:培养情绪健康、勇敢独立的孩子》

书名:《爱的脚手架:培养情绪健康、勇敢独立的孩子》

作者:(美)哈罗德·S.科普维奇

译者:刘宛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6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