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统计资料,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5.8%,居世界第六位。而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098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这种情况下,地下水超采,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工业用水效能不高且持续制造污染等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我国水污染防治任务艰巨,水生态修复困难。正如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颜海娜在其所著的《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一书所指出的,“水资源的流动性、跨界性、产权的模糊性以及水治理的综合型,使得‘九龙治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治水模式难以奏效,亟须对治水方式和机制进行创新”。
这就是“河长制”产生的背景。2016年年底,国家层面出台了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和方案。
河长制,最初的落实,是以地方干部比较熟悉的方式呈现的。具体来说,就是由地方的党政主要负责领导担纲,承担行政区域内的治理总责任,并根据河流流域特征又分摊责任。然后按照属地负责的方式进行责任的划分。一般而言,在地级市层面会建立若干个工作小组,包括综合协调、巡查督办、污染防控、新闻宣传等。
之所以说这种做法会让地方干部感到熟悉,是因为国家层面力推的很多工作,大多是以类似模式、体系呈现的。也就是一级地方领导承担主要责任,主抓工作,打破部门间的仓井式间隔,促成事权、财权和执行能力跨部门的整合,必要情况下会抽调大量干部脱离本职工作来负责这方面事务。在地方,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推进以及扶贫,都曾以这样的方式启动。
当然,河长制的落实,如《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书中所谈到的那样,与其他工作相较,甚至更加严格,不仅监督问责机制频频启动,而且还建立了相关的培训能力体系,以满足治水中的实际需求。
但《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也指出,包括河长制在内,上级主推的很多中心、重点工作,在基层看来,都呈现出市区“热”、镇村“冷”的状况,因为上级对完成有关工作要求十分关注,而基层治理权力有限,能力、财力、资源疲乏,还缺乏必要的激励举措。而且很多情况下,治水必然涉及到对污染项目的系统性情理,这对于很多本就缺乏发展项目的基层地方来说,这至少会影响当下的发展动能。
书作者还指出,很多城市在力推河长制中,提出一河一策,但在政策一盘棋的考量下,对于基层的压力方式是相似的,而且往往没有考虑到基层不同地方的执行能力差异,很多基层干部就有强烈的动机“进行问题的选择性上报”,“上报问题要考虑如何面对乡里乡亲”。书作者认为,要在过去几年以来落实河长制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治水成果,就需要一方面大力推行智慧治水技术,通过技术来化解上下层级间信息流转不畅、互动不足、信息失真等问题,走出信息主要靠基层单位上报、诱发信息瞒报缓报道德风险的困境。另一方面则应强化对基层单位的赋能,强化奖励激励机制。
《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这本书认为,河长制相较于其他推行重点工作的协同机制,体现了结构性、程序性、技术性趋同,推进了部门间有效协作,所以这项工作的效能至少在相当多地方是比较显著的。但是,河长制为核心的水环境治理在部门协作方面仍存在相当的不足,比如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责权不匹配,这方面工作的落实主要依赖地方党政一把手以及各部门一把手的权威;绩效考核也存在偏惩罚,而没有很好地体现对积极参与部门和个人的奖励;而且在跨部门协作机制中,仍然有部门间推诿扯皮的运作空间。
《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在继续推进河长制为核心的水环境治理中,有效引入社会力量(比如环保组织、企业等),扩大公众监督与参与的思路。
书名:《大国治水:基于河长制的检视》
作者:颜海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