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大致有文献、作家作品、表演、批评、断代史诸端。文献研究是所有研究的基础,戏曲目录学研究则是戏曲文献研究的首要工作。傅惜华先生《中国古典戏曲总录》首开先河,其中《清代杂剧全目》(1981)共著录清代杂剧1300种,作家作品550种,无名氏作品750种。杜颖陶先生的《曲海总目提要补编》(1959),辑补董康《曲海总目提要》所缺提要72篇,补充、修正249条,开启了后世戏曲目录提要类文献撰写的先河。邵曾琪《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1985)、徐增均、范声民主编《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1990)、李修生、吴书荫等《古本戏曲剧目提要》(1997)、谢君雍《傅惜华古典戏曲提要笺证》(2010)等等踵武继后,取得了新进展。李占鹏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曲海总目提要新编》(2018)因此值得期待。
杜桂萍与魏洪洲师生俩合作编著的《清代杂剧叙录》(2022年12月),煌煌三大册,厚重如青砖,典雅如篆鼎,九五老人袁师世硕先生的题签古雅大气,更为罕见。此书为2019年程华平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杂剧古今演变史及历代杂剧文献汇释”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1—2035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和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一本专著获得4个国家级项目的支持,历经了众多专家从不同学术角度的多轮评审而均获赞同,足见此项目的课题前沿性和学术重要性。这是清代杂剧目录提要类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戏曲文献研究的新贡献。粗读一遍,其新之处,大致有四点。
一、概念严谨,界定准确。作为一部断代专体的《清代杂剧叙录》,首先要解决断代、定体等问题。所谓“断代”,主要解决杂剧作品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两个时段的出入取舍问题。《叙录》将时间限定于1644年到1911年,即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易代作品以问世时间而不是作家生卒年限为依据,收入所有在此时间段中的作品;对于创作时间不能确定但可能完成于清代者,酌情收入。这样的考量,既科学、严谨,又有弹性余地。所谓“定体”,是因为清杂剧较元明杂剧,基本体制已有许多新变化,不再拘囿于“南杂剧”与“北杂剧”的传统分体,文人戏曲与“花部”及地方小戏多相混杂,而且还有传奇与杂剧合流等诸多现象。此书主要以清代文人杂剧为对象,以剧本体制之长短为取舍标准,十一折(出)及以下的戏曲作品归入杂剧,而超出者判为传奇。以文人创作为限,毫无疑义;以十一折及以下为杂剧,虽较郑振铎先生《清人杂剧初集》《二集》的取舍标准稍略扩大,仍与傅惜华先生《清代杂剧总目》相一致,足堪成立。
二、纲目清晰,收录完备。《清代杂剧叙录》以作者为纲,按其出生或大致生活的时间先后排序,收入杂剧作家197人,兼之附录一《杂剧作品失传之作家小传》(上)(下)的60人,共有作家257人;以作品为目,例如以洪升《四婵娟》具体分作《谢道蕴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为1目4种,则共收入作品296目566种;按人系目,目下系种。此为现知清代有主名的杂剧作家作品之大成。由于其它大量无名氏作品在实际学术研究中无法定时定位,所以这样一个梳理、统计和排序,历时性与共时性相兼,基本呈现出清代杂剧历史发展较为完整的样貌。
三、突出“经眼”,亲睹查考。相较于偏重于已知、知道之“知见”,《清代杂剧叙录》更强调“经眼”,即坚持寻访原著,目验阅读;即便是清代和近现代戏曲文献中已有著录,也必须亲眼看过。在文献研究中,第一手材料与来自第二手、第三手材料完全不同,有没有访读过原书,无论在感觉上还是认识上也不可相题并论。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无疑是项十分艰巨、极其困难的工程,但确保了所述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了未睹原貌的模糊和泛泛而论的掩饰。对此我深有体会。最近在南京图书馆查访到李斗《扬州画舫录》可能是最初的版本,没有插图和题词,内容较常见版本也有缺失,如卷四竟然没有“满汉全席”的记载,因此可以肯定:《扬州画舫录》在初刻本印制以后,仍然有一个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作为断代专体的清人杂剧,收藏于各地图书馆及私人手中,遍访难度远甚于一书的寻访。仅此而言,《清代杂剧叙录》以“知见”为原则,“经眼”为前提,为学界提供了清代杂剧全面、科学、准确的版本信息,实属难得。
四、体例创新,文献博赅。相较此前戏曲目录提要之编撰,《清人杂剧叙录》在体例上多有创新:“作家简介”文献丰瞻,考证缜密,辨析透辟,叙述清晰,且将常见于注释的文献摘出,专列《传记文献》一节,不仅眉目清楚,且见文献扎实;《剧情概要与本事》列内容介绍、脚色装扮、本事文献三节,更为清晰、完整;《著录、版本及收藏情况》之著录,以常见权威性戏曲目录学著作为限;版本则列述该剧古今以来刊刻、影印、整理等情况,特别注意说明稿本、抄本、刻本等最初版本信息;收藏则列出主要版本的藏馆和藏地,以利寻访,这就较通常梗概性叙述更加细致、详尽;常见作家简介引述古今评价或仅只言片语,此在每剧后专列《序跋、题词与评语》一栏,极具针对性地征引原始文献,除杂剧文本原有者,还博取其它别集、笔记,且据原始文献详列出处。杜桂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代诗人别集丛刊》(2014)多年,谙熟清代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故于杂剧作家生平、杂剧作品评价等文献的采集、搜罗广博详实,极大地超出了现有几种戏曲序跋汇编、曲话汇编的范围;根据“叙录”的体制要求,更加注重求实求精,为清代杂剧后续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文献。如顾彩《大忽雷》杂剧残存《买胡琴》《碎胡琴》二折,乾隆《曲阜县志》卷五十三归于孔尚任,周妙中《清代戏曲史》认为顾、孔合撰,王毅《<小忽雷传奇>校注》所附校注本属无名氏,此据孙书磊《<大忽雷>杂剧考》(《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而独立专条。洪升《四婵娟》有《咏雪》《簪花》《斗茗》《画竹》四种各一折,此著“作家简介”较章培恒先生《洪升年谱·传略》,补辑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三《拍曲几》一条;“本事”较庄一拂先生《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补充说明《斗茗》与清朱凤森杂剧《金石录·斗茗》同题材;《序跋、题词与评语》较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补录《清人杂剧二集》影印清钞本卷首郑振铎《<四婵娟杂剧>跋》、卷末吴梅《<四婵娟杂剧>跋》。蒋士铨《西江祝嘏》一剧,包括《康衢乐》《忉利天》《长生箓》《升平瑞》四种各四出,一般仅录存此剧卷首之王兴吾《<西江祝嘏>序》,此又自梁廷枏《曲话》卷三补辑评语一条。由于许多杂剧作家兼作传奇,此书因此也是清代戏曲研究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可谓兼具集成性与创新性,裨益学术多矣!
杜桂萍在《清代诗人别集丛刊·总序》倡导“深度整理”的古籍整理思想与学术精神:“以穷尽文献为原则,以服务于学术研究为目的,于整理过程中注入更明确、丰富且具有问题意识的科学研究内涵,使古籍整理进一步参与当代学术发展。也就是说,在一般性整理的基础上,借助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爬梳文献,考证辨析,去伪存真,推敲叩问,完成一部既收罗完备、编排合理,又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推进已有研究、表达最具前沿性的科研创获的诗人别集整理本。”由此观之,《清代杂剧叙录》也全面贯彻、落实了这种“深度整理”的思想,是一部深度整理的、表达最具前沿性科研创获的清代杂剧目录提要。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