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报告文学”,绝大多数人都把目光拉向近代:夏衍《包身工》,萧乾《流民图》,周而复《诺尔曼•白求恩片断》……至于当今时代的报告文学,则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中。原因无他,套路性强、人物刻板、说教气息浓厚的报告文学已经成为枯燥无味的代名词,因而很少收获喜爱。不过当我读完徐锦庚报告文学精选《行走的脊梁》之后,一股强大的力量震撼我的心灵,久久不能平息;书中的每个人物行为迥异,从事的行业也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都有震撼我们心灵的光辉。阅读此书如与老友交谈,平实言语直入心坎;又如品一杯陈年佳酿,萦绕心头,于无声处蔓延至每个神经。
于我看来,《行走的脊梁》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受到多方高度赞许,是因为这本书人物形象的设定非常成功,走到人们的心里,与人们的思想产生共鸣;人们从一个个小故事、“小”人物中或被其趣味性吸引,或被打动,抑或被启发,成为忠实读者。初读故事,徐锦庚那颇有生活气息、更为贴近日常的语言打破了读者与枯燥报告文学的厚障壁,比如“懒汉”治村,开篇解释了“懒汉”不懒,并道出懒汉的现状,让读者不禁怀疑,如此能干的精英为何以“懒汉”作为小名?由此,这种反差感促使读者深入阅读;再比如《颁错奖》一章中,开门见山道出颁奖出错这件事,直接抛给读者问题,让读者带着好奇心一探究竟。
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读者会被人物高尚的品质打动。在《因为爱 所以爱》中,夫妻两人爱的不仅仅是彼此,还有他们无法割舍的西藏;二人怀着热爱的心情默默扎根奉献,本来可以享受光鲜亮丽生活的人中龙凤,却选择前往易诱发高原病、远离闹市的藏区,我相信没有人不会被其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打动;再比如《一个村庄的抗战》讲述莒南县渊子崖村中的抗战史,大敌当前,村民以血肉之躯抵挡住日军凶猛的进攻,抱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壮烈信念义无反顾地前赴后继,只为家国大义;而《曙光中的足迹》讲述广饶县刘集村村民为守护《共产党宣言》首译本历尽艰辛,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此大义凛然怎不令人动容!
本书以叙事文学的形式诉说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的故事,由浅入深,形象地刻画出有血有肉、性格多样的众多鲜明人物,他们身上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胸襟和远大理想,让读者深深为其折服并打动。
此外在有些篇目,读者会在阅读完毕时会获得启发。《老汤》讲述了手艺人几十年如一日地熬制、守护自己心心念念的汤,只为让自己的美食尽善尽美;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坚持的力量。《行走的脊梁》讲述了挑山工的故事时,竟然有残疾人位列其中,我们会发现环境因素不是一个人消极怠工的理由,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方可无怨无悔。本书中的人物可以给我们起到榜样的作用,而我们也能学习他们身上的某种品质,进一步加深品格修养。
由是看来,《行走的脊梁》以对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诠释了报告文学的魅力,凭借独有的特性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在以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形象过于单一化、脸谱化,具有强烈的现实教育意义,这种扁平化的人物身上缺少能够照进读者心灵的光束;而《行走的脊梁》在塑造人物时加入了文学性色彩,以类似小说化、叙事化的文笔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刻画出不同人物的独特风采。作者用心挖掘隐藏在人物身上的光辉,使人物形象立体饱满,感染力强。从这个角度看,《行走的脊梁》既以生花的妙笔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体现出报告文学的特色,又脱离了被“束之高阁”的报告文学乏善可陈的弊端,让读者易于阅读,始于文字,陷于故事,忠于文字背后呈现的人物品格。
读罢这部妙不可言、精妙绝伦的作品,我认为它可以起到标杆的作用:它矗立在那里供芸芸众生仰望,又为浩瀚如烟的文学作品指明方向,让它们向正确的目标前进。对于我这个大学生而言,我应以此书为前进道路上的助推器,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行业,都应牢记本书带给我的收获,将头脑中抽象的知识储备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贡献。
(作者姜博同 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