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后期,资州(四川资中县)的重龙山北岩院、西御河沟开凿了很多毗沙门天王像。新出版的《石上众生:巴蜀石窟与古代供养人》一书记述谈到,晚唐时期,吐蕃和南诏军队屡屡入侵蜀中,经常掳掠百姓、工匠、珠宝。
毗沙门天王,最早出自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是佛教中的四大天王之一,又名多闻天王,传说有极强战力,能够助阵杀敌。唐玄宗曾下诏,要求军队皆要立毗沙门天王祠。唐代军人还盛行在背上刺上天王刺青。
所以,驻守蜀中的武将们纷纷通过捐资开凿毗沙门天王像,希望借此获得臂助。《石上众生:巴蜀石窟与古代供养人》书中谈到,在唐代,经常出现单独供奉毗沙门天王的做法,而宋元以后,许多佛教神灵陆续加深了中国化的转变,如大肚和尚就成为了弥勒佛化身,妙善公主被认为是千手观音原形,毗沙门天王则直接类同于唐朝武将李靖。
唐代资州还分布着官员捐资建造的释迦牟尼佛、观世音、天尊、地藏菩萨、药师琉璃佛等佛像。这些供养人的形象往往也会随附在龛窟之中。如书中介绍的那样,到宋代,资州的重龙山的崖壁上的开龛造像已经密如蜂巢,现存160余龛。
同样在唐代,同样在资州,内江县(现为四川内江市,资中县成为了其管辖的一个县)圣水寺、翔龙山(资圣寺)同样有大量的佛龛,以及佛教故事的壁画。如书中介绍所谈到的那样,晚唐时期,以成都为中心,巴蜀大地很多地方盛行“地狱变相”题材,包括目连地狱救母的故事。这是因为当时的时局非常动荡,战争频繁,人们对于地狱的恐惧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地狱变相”展现了蜀人脆弱心灵。
将目光转向唐朝前期。如《石上众生:巴蜀石窟与古代供养人》书中所介绍谈到的那样,开窟祈福的风气是从中原流传而来。而入川的两个门户城市广元(金牛道)和巴中(米仓道)也在唐朝前期就开始大量出现供养人兴建开凿的佛龛。
在广元城郊,嘉陵江畔的岩壁上,唐玄宗年间出任剑南道按察使的韦抗捐资建造佛龛。这就是享誉巴蜀的千佛崖。之后,多位入蜀任职的大臣也纷纷在路过千佛崖时,出资建造佛龛。书中指出,这些大臣的随行人员中不乏技艺精湛的中原石匠、画师,最容易将洛阳、长安的造像题材代入西蜀,并因此形成风气。
《石上众生:巴蜀石窟与古代供养人》书中对唐代、五代、宋代不同时期巴蜀各地的佛像石窟的供奉、开凿历史过程娓娓道来,介绍了这些石窟的造像艺术形态、美学风格以及寄寓其中的时代观念的嬗变情况。书作者寻访了四川、重庆多地荒野中的石窟,并对石窟进行分期,勾勒出不同时代的造像题材与风格,第一次将视角放到供养人上,揭示石窟供养人的希冀、哀伤、欢喜对于石窟题材、艺术风格等的影响。
如书中所谈到的,进入宋代以后,巴蜀大地因禅宗盛行,因而使得部分石窟出现了禅宗六祖、罗汉等题材。宋代造像的艺术风格也显著有别于唐代,石窟艺术呈现出细腻、婉约的特点。
所评图书:
书名:《石上众生:巴蜀石窟与古代供养人》
作者:萧易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