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是18世纪前期法国最为著名的知识分子,毕生撰写过大量作品。他的第一部公开作品《波斯人信札》对于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给予了猛烈抨击。这之后的《罗马盛衰原因论》则强调了罗马放弃共和制,而走向君主专制,就包含了由盛转衰的引子。
当然,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孟德斯鸠最为令人熟悉的作品就是《论法的精神》。毫不夸张而言,《论法的精神》构筑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与法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政治模式和宪政原则,直接提出了三权分立原则,强调法治。这本书非常明确指出,专制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抛弃任何法律,按照个人反复无常的意志实行独断专行的统治。这一论断持久地帮助了很多国家和地区近代的进步人士识破所谓“开明专制”统治的本质。
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了英国著名文献学家、历史学家罗伯特·夏克尔顿的名作《孟德斯鸠评传》。这本书翔实地展现了孟德斯鸠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思想,深入考察了多种原始文献,辨析、还原了上述名作的创作历程。
孟德斯鸠出生于1689年1月,少年时代在距离巴黎不远的朱伊公学读书。尽管这是一所教会学校,但是教授内容相当开明,主要是自然科学思想以及因此发展出的科学、思辨逻辑。如这本书的译者所介绍指出的那样,孟德斯鸠青年时代所结识的所谓思想异端中,甚至还有持异端思想的神甫。
孟德斯鸠的作品中,曾多次提到明清时代的中国。当然,这也属于一种玫瑰化的良好想象。《孟德斯鸠评传》书中提及了孟德斯鸠对于中国问题产生兴趣、了解的起源:他在巴黎结识了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基督徒,叫做黄嘉略。
可以说,孟德斯鸠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启蒙运动、近代科学思想的滋养中成长,他深受笛卡尔思想的影响,而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同时代欧洲人不可避免仍然受到的宗教思想的束缚。这也是为什么《波斯人信札》书中对于教会持嘲弄和否定的态度。
《孟德斯鸠评传》书中很清楚地指出,孟德斯鸠早期在政治、思想等领域的重要贡献,并不仅仅或者说并不主要是个人的聪明才智,而是时势造英雄以及环境影响的结果。《波斯人信札》之前,启蒙精英中类似主题的作品以及从其他角度来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作品就不少。法国巴黎在启蒙运动中形成了各式各样滋养思想和思想家的载体与空间。
最终使得孟德斯鸠区别于启蒙运动早期和中期其他多位思想精英的,还在于他的欧洲漫行。从1728年到1731年,孟德斯鸠游历了德、奥、匈、意、荷、英等国,接触了巴黎启蒙精英圈子以外的大量名人学者,还有有着各式各样传奇经历的流亡者,如约翰·劳(苏格兰投机家,曾主持法国金融改革,造成严重的金融浩劫)。这些国家的政体、政治文化、社会风俗各异。孟德斯鸠不断积累着自己的观察,从他人转述的丰富信息中提取重要养分。
《罗马盛衰原因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撰写出来的。孟德斯鸠在撰写前,结合自己对欧洲各国的观察,还深入阅读了大批有关罗马帝国和共和国不同时期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指出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因为专制取代共和,同时还因为共和国时期就确立过大的版图,因而使得治理变得十分困难,不得不仰赖于一个日常庞大的军队体系,而维持帝国运转就必须不断对外扩张,这种治理困难和扩张成性的内在矛盾最终使得罗马走向分崩离析。毫无疑问,尽管近代英国、当代美国常常以罗马帝国自居,很多政治学家、历史学家都撰写过罗马帝国兴衰的历史研究作品,但孟德斯鸠的观察毫无疑问具有跨时代的精炼性(历史概括能力)与前瞻性(罗马帝国衰亡的教训其实完全适用于近代的几个殖民帝国的命运)。
接下来,孟德斯鸠在巴黎和波尔多之间长期往返,一方面继续深入融入巴黎的社交生活,另一方面又得以保持自己学术研究的自由思想空间,并通过对巴黎以外的法国城市和农村的景象深入观察,洞悉了专制统治不可避免走向式微的真相。这使得他最终在《论法的精神》书中得出了一整套资产阶级国家和法律体系的结论。这之后的200多年里,世界上将出现很多国家依照孟德斯鸠的设想来构建有别于古代专制、封建模式的新政体。
所评图书:
书名:《孟德斯鸠评传》
作者:(英)罗伯特·夏克尔顿
译者:沈永兴 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