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其实也有自己的考古学,叫做金石学。当然,比较令人遗憾的是,金石学确实没有发展出比较科学系统的方法,使之更接近于文人雅士的一种高端消遣。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在所著的《考古学是什么》一书中谈到,所谓科学方法,概括起来就是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尊重客观、符合现实,还要完成逻辑上的自洽。按照这个标准,发端于北宋时期的金石学,一定程度上与现代考古学的一些方法相似,更为相似的是,当时的一些士大夫也因此放弃了此前将古物当成圣物、神物进行供奉的做法,用平视的思路来考据古物。
书作者指出,这就类似于欧洲现代化进程中的“除魅”,剔除了古物中的神性,但没有排斥物质遗存中所包含的精神文化。
宋代的金石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质,与主张人文的后过程考古学很契合,但如前述,因为缺乏天文、地质、生物等学科的帮助,所以很难细化发展。
清末民初,在清代金石学的基石上,中国学者开始接纳西方舶来的现代考古学的理念和方法,并借助其他现代科学技术,得出了甲骨文、敦煌文书、汉代简牍三大发现,这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形成和强化。如这本书所指出的那样,正是在西方诸多知名院校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院系的培养下,中国20世纪上半期得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考古学者,发掘出多处印证中国史籍文献记述的早期王朝甚至早期王朝以前原始部族的文明遗址。
这里需要回溯现代考古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一直以来就存在的强烈争议。书中谈到,现代考古学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类似于中国古代的金石学,欧洲古代也有古物学。支撑、推动现代考古学形成的推动力量,一是前面提到的天文、地质、生物等学科的发展,以及技术手段的完善,二是启蒙运动带来了理性、进步的世界观,欧洲人在18-19世纪开始形成了中国北宋时期的世俗观念,排除此前将古物视为圣物、神物的想法,从科学视角去考察探测地球的形成、生命的发端、文明的起源。
欧洲考古学最初主要致力于研究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品,从中找到欧洲文化的起源脉络,因此之后延展到了西亚与埃及。在之后,考古学的另一分支新石器-原史考古则首先在北欧兴起,因为北欧的文明发展史更晚,也就是说在南欧和西欧出现文明的时候,北欧仍处于所谓的蛮荒阶段。
当然,新石器-原史考古历来存在较为突出的争议,因为文献非常薄弱,因而主要依赖于墓葬,很多墓葬及其他遗址的发掘又很不规范。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考古学的第三个分支旧石器考古。不仅如此,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欧洲考古学家也受到种族主义的突出影响。
书中坦言,考古学在欧洲、美洲的发展和应用,曾出现了多次系统性的造假。即便在今天,当我们考察西方文化、考古时,也会发现其中包含的种族主义倾向。比如,在20世纪30-40年代,德国的很多考古学家服务于纳粹政府,通过考古论证日耳曼优等民族的荒谬结论。而在中东、近东许多旧石器、新石器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规范和滥用的现象。至于其他一些国家,也曾出现严重造假、夸大本国历史起源和文化影响力的个案。
《考古学是什么》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考古学理论、方法、考古材料,阐解了考古进程和意义。对于大众读者而言,一本旨在普及介绍考古学学科知识的读物,最重要的就是揭示考古学这样一个被错误地定义为“盗墓”(掘墓)的学科的真实意义所在。
陈胜前教授指出,公众对于考古常常存在很多误解,除了前述的将考古等同于挖墓,还有就是直接将古物评估为可以交易的商品,甚至有人宣称考古、考古学没有用,是在不务正业。
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考古学使得搭建时空框架成为可能,比如中国考古学者近年来对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对于华夏文明的古代时空框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更为广泛的考古,则证明更久远的时空中,中华先民在中华大地多地就已经开启了文明化进程。而且,考古学证实中国同事拥有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与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地区的农业起源中心,这证明了中华先民对于中华文明乃至全球文明的贡献。
考古学还可以很好地揭示、解释文化变迁。文化历史考古解释文化变迁通常采用两个原因,一者是环境变化,另一个是文化传播,但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翔实可信、可经校验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基础上。中华文明在独立发展出农业起源后,经由文化适应使得文明得以顽强、坚韧地予以延续——如书中所指出的那样,长江中下游稻作农业文化经由大规模扩散,进入了中南半岛,还有一支经过我国台湾,辗转菲律宾,还扩散到了大洋洲地区。这些都是考古发掘与研究得出的结论。
还有一点,考古学对于解释我们何以成为中国人、中国文化和文明几千年连绵不绝地传续等根本问题,给出了可信的解答。
所评图书:
书名:《考古学是什么》
作者:陈胜前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