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发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条例》在修订过程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自我革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巡视利剑磨得更光更亮,勇于亮剑,始终做到利剑高悬、震慑常在。”这次修订《条例》本身就是一次“磨剑”,是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重要举措。要深刻理解巡视工作的内涵与重要性,就需要从源头、变革、调整、完善等角度对巡视制度做历史梳理。胡云生同志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1921-1949)》不仅填补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还深入探究了巡视制度的历史经验和当代借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史学本位
“巡视”“巡守(狩)”等词汇及其具体实践,古已有之。《尚书·尧典》:“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孟子·告子》:“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汉武帝元封五年,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州,新设“部刺史”一职,唐代学者颜师古说:“《汉仪》云:初分十三州,假刺史印绶,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御史为驾四封乘传。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中国古代巡视制度即滥觞于此。
“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就是尽可能详尽地掌握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资料整理和理论论证工作。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工作虽然自1921年党诞生之日起即已开展,但是中国革命的早期历史文献中专门记录巡视的比较少,加之大革命失败后巡视工作往往在秘密状态下开展,所以梳理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史料的搜集、整理问题。作者“从全国各地党史办、档案馆、图书馆以及私人藏家手上陆续搜集到2000余册、近3亿字的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文献资料”,从书中征引的文献看,不仅有中央档案馆收藏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广东、河南、湖南、江西等20多个省市的《历史文件汇集》,还有早期革命家毛泽东、张闻天、陈云、任弼时等人的著作、年谱或回忆录,更为可贵的是还有记录当时苏区歌谣的《江西革命歌谣选》,以歌谣“干部常来我们乡,巡视我乡谈家常;油盐柴米样样问,温暖送到心窝上”来说明巡视在加强党和人民血肉联系上的重要作用。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一事,觉其无足重轻;及汇集同类之若干事比而观之,则一时代之状况可以跳活表现。”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史不是按照时间的线性逻辑将历史文献进行简单罗列,而是更侧重梳理“史”的脉络,要清晰地描述出巡视制度的传承流变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所经历的历史发展阶段问题。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及每个阶段的主要节点、阶段性特征都与当时的革命历史环境、党的中心任务息息相关。全书将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1921-1949)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1921-1927年的巡视“以中共革命和国民革命交错融合的复线式历史叙事而构建”;(2)1927-1931年的巡视“作为秘密状态下革命党的制度发展演变”;(3)1931-1937年的巡视以“全国范围革命、局部范围执政”为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兼有党风和政风监督;(4)1937-1949年的巡视则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实际上,这种以重要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的分期背后还隐藏着巡视制度的逻辑发展过程:(1)巡视制度的发轫阶段,(2)党内巡视制度正式确立和“规制立法”阶段,(3)党内巡视制度的强化与深度规范阶段,(4)巡视制度全面调适和党外推广阶段。所以,本书所界定的历史分期以历史的演进和巡视制度的自身演变过程为两条基准线,兼顾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既有线性的历史梳理,也有对阶段性特征的符合逻辑的总结。
历史是复杂的,因为在历史长河的主干之外还有许多支流,这些或大或小的支流是共时性的存在,不仅带着河流主干的信息,还携带着支流两岸的独特信息。恩格斯认为,历史结果是由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形成的一个合力所造就的。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不仅是历时性的演化进程,也因地方巡视制度的多元化造就了其丰富的实践内涵。本书除了论述中央巡视的运行设计、实践进路,还兼顾地方巡视的复杂性,突出了南北的差异、南方各地的差异、执政区域的差异以及城乡差异,这些差异并非闭门造车得出,而是以大量历史文献为基础进行详细论证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出地方巡视的地理扩散的三个维度:扇形等级的方向维度、“S形曲线”的时间维度和巡视内容大同小异的空间维度。作者具有深厚的历史地理学专业素养,还曾经实地考察黄河中下游的地理、人文状况,与知名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合著《黄河与河流文明的历史观察》,上述关于地方巡视的多元化、差异化、复杂性以及地理扩散维度等内容的论述都是作者深厚学识和丰富考察经验所结出的硕果。
综上,《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1921-1949)》不仅有详实的史料和历史脉络的梳理,还呈现了复杂多元的历史细节,所以该书是一部严谨的史学研究著作。
二、制度反思
仅仅从历史的角度来缕析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工作,所得的只是史实和脉络,实际上潜藏在中国共产党巡视发展史背后的是巡视制度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制度为定国安邦的根本,只有从制度的视角来审视巡视工作的历史演进,才能将研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本书以“基质”“原型”和“中轴”来概述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缘起。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而建立的,所以其巡视制度必然带有马列主义政党学说的烙印,具体而言就是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此为“基质”。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受到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影响,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不仅移植了联共(布)的核心理念,还学习其运行路径和制度变迁方式——此为“原型”。中国古代监察思想、国民政府巡视制度、农民运动特派制度和中共革命的现实实践是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产生的本土历史语境——此为“中轴”。“基质”决定其精神内核,具有恒定性;“原型”决定其制度框架和实践路径;“中轴”决定其运行的自然边界。这一论断摆脱了既往简单地从历史背景、传承借鉴角度描述中共巡视制度产生的相关论断,以更富思辨性的哲学视角重新审视相关史料,兼顾了史实的客观性和哲学的思辨性。
巡视制度的施行则更具技术性,从巡视员的派遣以及基本素质要求,到巡视任务开展的方式方法,再到巡视的工作纪律和要求,这些显然都更具有技术理性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说:“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本书作者在巡视系统工作十年,具有丰富的巡视工作经验,以所知付诸实践,以所行印证所知,对巡视制度的运行设计、组织开展、纪律原则了然于胸。虽然巡视工作的开展是以个体行动和理念为内生变量的,因其思想观念、认知结构和信念体系而导致效果差异,但巡视员对巡视制度的逆向形塑则更具有制度反思的意义。具体而言,逆向形塑的制度反思不仅表现在在工作定位、人员选派、工作程序等方面不断修订和完善巡视制度,还表现在巡视实践中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这是对巡视制度基本原则之一的“群众路线”的有力回应。
“三重互动”理论的建构是本书关于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本质的最精彩论述。“三重互动”是党内上下互动、政党和群团互动、政党和社会互动,与之对应的则是基于上述三重互动的制度反思: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实行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不断完善党内政治生活。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具有权力向上集中的特点,不仅维护了党的权威领导,统一凝聚了党内思想,及时发现下级党组织存在的思想错误和意见分歧,实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的贯彻传达,还在民主革命时期承担了党的组织体系的建设,壮大了党员队伍和党的组织力量。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是党的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在具体实践中不仅实践了群众路线,通过巡视督促各级党员干部扎根群众、贴近群众,扩大巩固群众基础,还在巡视中发动、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暴动,实现了力量的整合、资源的集中。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化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根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的高度概括,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注重与革命历史社会环境相结合,将革命理论和中国特定的革命历史社会环境结合,实事求是地确定工作任务、工作重点,比如在大革命时期以“实地指导各地工人的斗争”和壮大、整顿各地党组织为工作重点,在土地革命时期以指导、领导农村武装暴动为工作重点。
任何一种制度的成熟都必然在实践中完成,需要经过实践、反馈、修正等过程的循环打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亦是如此,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按照作者的论述,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逐渐成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顶层设计层面以党内法规形式将巡视制度规范化。从1928年第一个《巡视条例》出台,到1931年的《中央巡视条例》制定下发,到1996年中央纪委制定的《关于建立巡视制度的试行办法》,再到2009年颁布、2015年修订、2024年再次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巡视条例的内容更具体、程序更明晰、方法更规范,这标志着巡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为规范开展巡视工作提供了制度“笼子”。(2)巡视的职能定位从早期的领导指导方式转变为监督检查,这一转变是与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变化有关。中国共产党在建党早期主要是革命者的角色,为了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壮大党组织、传播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巡视必须“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传达党内精神、统一意志、加强联系的作用”。随着中国共产党以武装割据开始局部执政后,巡视从权力过大的简单的领导逐步发展为制度约束下的检查监督,巡视兼顾党风、政风监督。建国以来,巡视制度逐渐变成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职权也由高度集权调整为党内民主,聚焦政治责任、强化政治监督,这是巡视制度革新、发展和创新的结果。(3)巡视的影响由表及里,不仅表现为外在的制度框架和制度体系,表现在巡视的内容更科学、更明晰、更有针对性,还体现为蕴含于其中的价值认同。巡视工作从早期的整顿组织、发动革命到后来引正纠偏、贯彻精神,最终要实现的是实现党内凝聚共识和统一意志,达到党的思想和精神的内化。
综上,《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1921-1949)》着力探寻巡视制度的缘起、运行设计、巡视制度本质以及制度成熟的特征等内容,不断思索复杂史料背后的恒定的制度基线,以此来实现对史料的整合以及理论提升,所以该书还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制度研究之作。
三、现实关照
研究历史不仅是为了知晓过往的历史事实和制度演变,还要以史学研究所得作为走好当下道路的基础,知往鉴今,深植现实关怀。作者在后记中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巡视制度的发展,验证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科学实践、伟大成功。学思悟践,我认为工作、思考愈深入,精神世界愈需要高品位的熏陶,从历史、从现实得到启迪。”为学严谨而注重经世,为人温厚而心怀家国,深厚的史学根柢加上十年巡视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使得作者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时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
(1)坚定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制度,巡视制度亦为其中之一。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巡视制度产生、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核心精神价值、调整完善机制、运行设计与实践路径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上述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历史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引导我们思考巡视制度所具有的制度优势,从而坚定我们对巡视制度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在早期革命时期由于理论思想不成熟、斗争经验不足等原因,不断受到“左”、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加之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下党不得不在隐蔽状态下开展工作,导致党内思想不能统一,党的方针、政策不仅不能及时传达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还无法根据各地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方针和政策。巡视制度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将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传达贯彻到下级党组织,并时刻指导和检查下级党组织执行情况”,同时通过深入被巡视党组织调查研究,及时反馈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帮助中央形成科学的决策。所以,“从形成逻辑与实际运作看,中共巡视制度的原则性、纪律性与统一性是其核心与灵魂”。
当今世界,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缓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从未放弃扰乱社会主义秩序、颠覆社会主义政权的图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上传下达、贯彻党的政策和意志,统一思想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为什么我们党如此强调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根本目的就是要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精神上来,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贯彻下去。”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巡视制度就会发现,巡视制度具有非常明确、坚实的制度优势,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统一领导、促进党内团结、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我们在新时期深化对“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好地担负起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大政治责任。
(2)不断自我革命
中共巡视制度早期的任务主要是发展、壮大党组织,传播革命思想,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等13个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各级苏维埃政权。“巡视制度在苏区的运用发挥,展现的是党内上下级的内部监督和苏维埃政府上级对下级的行政监督,换言之,即为党风和政风的监督检查。”随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从局部范围执政到全国执政,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滥用职权等腐败和不正之风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巡视制度的另一个核心使命逐渐凸显出现: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1931年的《中央巡视条例》就明确强调“要与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做最残酷的斗争,具体地揭发一切实际工作的机会主义和两面派”,甚至在1933年《红色中华报》上公开发表巡视员针对福建苏区存在的官僚主义和腐化问题所作的报告,号召发动工农群众把这些贪污腐化的官员赶出苏维埃。其后,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化浪潮中,巡视制度一直都发挥着纠正不正之风、解决蜕变腐败的作用。可以说,巡视制度解决了“上级监督不到,下级监督不了,同级不敢监督”的问题,有效破解了自我监督的难题,成为维护党的纪律、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将“坚持自我革命”列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大经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巡视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的重要体现,是“窑洞之问”的答案“让人民来监督政府”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答案。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研究巡视制度中的有益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党净化政治生态,跳出历史周期率,在自我革命的淬炼锻造中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3)推进深化改革
巡视工作是一把利剑,利剑本身不是目的,党需要用这把利剑统一思想、震慑贪腐,还需要以之破除制约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种种问题和障碍。1931年《中央巡视条例》规定巡视员“要免除走马看花只凭审阅文件的工作方式”、“要废除以耳代目的方法”,要“深入下层,深入支部”,“尽可能的多写文章和通讯,供给中央党报,以便将各种实际经验汇集起来,供各地参考和讨论”。毛泽东作为中央巡视员,在大量巡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才溪乡调查》《寻乌调查》《兴国调查》等一系列调查报告,为中央农村工作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不管是巡视制度的运行设计还是中央巡视员的实践进路,都强调深入基层考察、报告巡视情况、调整改革政策的重要意义。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强调“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研究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中“深入基层考察”“报告巡视情况”等实践经验,可以帮助我们牢记巡视工作的使命,在新时期的巡视中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以目标导向指引调研方向,以问题导向落实真调实研,深入调查发现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发掘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并推动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4)厚植群众基础
巡视制度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路径起点中就内嵌了马列主义政党学说中的群众路线思想。《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研究(1921-1949)》专列一章“群众路线:巡视动员与中共革命”,重点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巡视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对民主革命时期巡视工作中“群众路线”的理解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动员革命,整合社会革命资源。党的巡视工作以政治动员为基础,通过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和革命运动。二是面向群众,赢得群众信任。巡视坚持群众标准和群众方法,通过深入群众、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情绪和困难,不断取得群众信任,密切党群关系。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巡视工作中依靠发动群众、实践群众路线,赢得了群众信任、巩固了群众基础,并最终走向革命胜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新时期党的巡视工作要继承发扬“坚持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坚持巡视监督和群众监督两条主线并行,通过巡视发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党的执政基础的突出问题,让巡视成为“中央了解社情民意的‘直通车’、反映群众安危冷暖的‘晴雨表’”。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刻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历史内涵和思想内涵,确立巡视工作的正确价值导向;二是创新巡视方法,畅通、拓宽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真正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工作方法;三是重视巡视效果,督促被巡视党组织履职尽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之,巡视工作既是我们党发动革命、统一思想、整顿组织、厚植群众基础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党“从研究的小团体到群众的政党”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流砥柱、一步步走向成熟与成功的方式。《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1921-1949)》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巡视制度的历史演变、理论设计、实践经验和当代借鉴,不仅是一部理论研究的专著,也是一部政策研究的参考书,对于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治理体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人:徐明珍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