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合序 生生不息——读王士祥教授的《唐诗中的节令民俗》

王立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 2024-07-19
收藏

王士祥教授与大象出版社合作的“唐诗中国”丛书再出新篇。即将问世的《唐诗中的节令民俗》关注传统的节气时令与民俗文化。书中秉持该系列一贯的诗史结合原则,以有据可依的论述与对民族精神特质的挖掘,建构出雅与俗、古与今的沟通路径,回应着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的时代诉求。

节令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智慧的凝结。2006年,“农历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社会各界也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对节令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如举办各类活动、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挖掘与整理传统文化资源等。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节令是唐诗创作的重要题材,作者便以唐代诗歌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诗歌解析展现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剖析唐人对节气时令的细致观察与感悟,无疑为节令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了细腻且深刻的视角。

鉴于该书的通俗特质与受众定位,作者并未从纯文学研究路径介入到节令文化的呈现中,而是将逻辑思辨与诗歌趣味解读相结合。故而我们在阅读每一章节时,总会不自觉在作者规划好的思路上探求,从何为节令到诗人在节令上寄托着怎样的情感,徜徉于唐代的文化世界与诗人的心灵世界。不过这一过程并非单调乏味的,作者时不时地旁征博引,如信手拈来的历史典故、文学意象等勾起读者的阅读趣味,也使该书跳脱出以往模式化的创作,以兼顾学术底色与大众阅读需求的特征,展示着立足当代而回望历史的人文温情与敬意。

该书主要关注十四个在唐诗中有充分体现的时令节日,多维度、多视角勾勒出唐代独特的民俗生活画面。中国传统的节令活动起源于先秦时期,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尤其到了唐代,节令文化既有着神秘性,亦开始向礼仪、娱乐的方向转变,唐诗无疑成为这段复杂文化演变的见证。作者在以历史佐证的基础上为我们展示了这样的横切面。《元日迎春万物知》《一年冬至夜偏长》等分别描述唐诗中的“大年初一”、冬至等景象。这些特殊日子在漫长历史积淀中已被赋予神圣崇拜、强化统治的内涵,都会进行帝王百官的朝贺活动,以象征节日礼仪典范性与国家威严,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百姓将元日当做卸去一年疲惫的休闲时光,享受着充满祝福与乐趣的热闹生活,而冬至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可以放松与内省的闲暇日。节令活动在不同社会场合的表现形式有所区别,亦跟随地理位置变化而具有地域性特征。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作者也有意揭示这种社会共性与地域特征的对比。唐诗的寒食节书写中涉及山西的风俗尤多,与寒食节源自山西介子推故事的说法有关,而后随着故事影响的扩展而风靡全国;人日、立春诗歌书写中均凸显出《荆楚岁时记》中楚地民俗内容等。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节令知识谱系建构,有助于深入理解唐代社会的风土人情,更能全方位展现出此期民俗文化独特魅力。

逢至佳节,社会往来活动频繁,诗人的感触也更为深刻,该书细致入微地剖析了诗人在节令诗中寄托的情感,加深了对唐诗的进一步理解。在漂泊游子的诗中,佳节总是带有浓郁的思乡怀人之情。人日这天,高适在蜀州作《人日寄杜二拾遗》怀念友人杜甫,表明二人深厚的情谊。如若照一般文本解读,该诗主旨已出,但作者以人文学者敏锐的学术洞察,认为该诗具有更广阔的情感空间,因为时代环境与个人遭际而使得高适思乡更为深沉。寒食节也被唐代诗人赋予了思乡的意味。不过作者指出李中《客中寒食》中的“音书天外断”,又蕴含着对帝都文化的想望。除了思乡,感叹时光、怀才不遇、离愁送别等人类共通的思绪都被一一揭示出来,使读者更为细致了解唐代诗人心灵活动,明晰节令诗的内涵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精深的文本细读不落窠臼,牵涉地理、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重新诠释已经熟知的诗歌,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这种方式对于唐代诗歌与文化研究颇有助益。

除此,从该书中亦能领略古人对四时变换的敏感捕捉,深刻体会他们的生态意识。春季清明,欣赏万物复苏的美景,在祭祀祖先的同时不忘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夏季端午,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通过挂艾草的方式驱散疾病,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秋季重阳,登高望远,赏菊饮酒,表达对大自然的敬仰与对生活的热爱;冬季冬至,祈求天地自然赐予丰收和平安,表达对大自然的尊重和保护。通过书中对节令民俗内涵的挖掘,可以看到古人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这种生态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文化与精神中,对于当下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共同守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回溯唐诗中的节令文化记忆,即是对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该书所列节令民俗内容皆是作者去粗取精的精心择取,记录各地的节令风俗,挖掘这些风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将美好、多样的节令风俗尽数展现出来,从春节的团圆欢聚,到清明节的扫墓祭祖,再到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粽叶飘香等。每一节令的民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蕴含源远流长的中华民俗文化,亦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具有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更应重视并弘扬自身的民族文化。通过对节令民俗的系统梳理与有效传承,以便更多人了解并热爱我们的文化,从而强化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借助这些民俗活动,亦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与博大精深的内涵。

对节令民俗的梳理与传承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该书以唐诗为切入点发扬节令民俗文化,具有较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也应进一步思考如何坚定与增强文化自信,不仅要重视传承和挖掘传统文化,更应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知,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度源源不断,推动其繁荣和发展。

微信图片_20240719150241.jpg

供稿人:王 茜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