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的故事就是人类聪明才智的故

郑渝川 | 2024-07-29
收藏

“纺织品的故事就是人类聪明才智的故事”。

新出版的《文明的经纬:纺织品如何塑造世界》一书中,记者、独立学者、《彭博·观点》专栏作家弗吉尼亚·波斯特雷尔谈到,发展农业既是为了获取食物,也是为了获取纤维。人类掀起工业革命,最初就是为了更快更多地获取纱线。而化学的起源在于布料染色和精细加工。数学的很多知识,诸如二进制码,来源于编织。促成人们通过海上和陆路交通长途跋涉,最初的交易品就是纺织品。

今天的我们购买衣物时,会注意到很多衣物标注纯棉。纯棉相对于氨纶混纺纤维和超细纤维等面料,当然称得上是天然纤维。但实际上,棉花、羊毛、亚麻、丝等所谓的天然纤维,本身就是人类技艺的产物。

书中根据考古遗址的出土品分析指出,人类文明早期制作出的绳子,根据植物纤维制成,首先编织成细绳,然后细绳捻成粗绳,粗绳再相互交织成绳结。绳子的发明使得制作陷阱、捆扎包裹、携带食物、捕获和携带猎物都变得更加容易,由此展开了人类征服世界的历程。

在11000年前,亚洲西南部,也就是美索不达米亚,绵羊与狗一道成为了最早的驯养动物。最初,绵羊是人类的肉食来源,但经过几千年,也就是距今5000年前,人类开始比较彻底地改变了绵羊的驯养用途,也就是取用羊毛来作为植物。

随后,农业的开拓者开始创造驯化的亚麻,由此产生足够多的原料来制作亚麻布。书中指出,“将绵羊和亚麻转化为可靠的纱线原料来源,需要仔细观察、聪明才智和耐心”。

再然后就是驯化和推广棉花。书中叙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等地的棉花推广过程。这不仅仅意味着冒险,也驱动了轧棉技术的不断迭代进步。

说起养蚕,历史同样十分悠久。书中指出,在距今8500年前的中国古墓中,也发现了丝蛋白。这些蛋白质的位置表明死者被埋葬在丝织物中。到了中国的商代(前1600-前1050年),养蚕业在中国变得十分成熟,延续发展到今天。《文明的经纬:纺织品如何塑造世界》书中盛赞中国历史上为了提高最终蚕丝品质而在养殖和加工各环节精益求精的蚕农。

在养蚕技术外传到世界其他地方后,为了破解养蚕过程中出现的蚕僵病,19世纪初期的意大利科学家阿格斯迪诺·巴西通过大量实验,经由长期探索发现了蚕僵病其实就是蚕感染了微生物,而这成为了人类对于寄生虫、真菌和病毒感染的研究先驱。正是在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路易斯·巴斯德继续致力于研究蚕类疾病,最后转向人类医学研究,发明了炭疽疫苗和狂犬病疫苗,在公共卫生领域取得巨大成功,显著地提高了人类的预期寿命,“这一切始于蚕丝”。

从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再到线,这个转化过程也曾使得一代一代的工匠伤透脑筋。最好的植物纤维和动物纤维都是短小、易坏和杂乱无章的。这就需要有比较好的纺织机器,来拉伸短纤维的长度。在历史上,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非洲、美洲和欧洲,人们最初都采用手纺锤来工作。而这项工作无一例外地也交由妇女完成。

手工纺织效率历来不高,如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在丝的发源地中国,才开始通过增加传送带和轮子来提高产出。科学史专家发现,中国汉代的浮雕已经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在使用比较复杂的纺轮。当然,在文艺复兴时期以后,欧洲各地也出现了类似原理的丝线机器和工厂。到了18世纪后期,英国各地开始遍布水力纺纱机,再往后就替换为蒸汽机驱动。这在当时带来巨大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机器换人”:更趋自动化的机器替代了人工岗位。

《文明的经纬:纺织品如何塑造世界》书中谈到了纺织品、纺织物、纺织技术在数学进步中产生的重要意义,正如数学家所说的那样“在几乎所有的针织活中都不仅隐藏着行数和针数的计算,还隐藏着最好用抽象数学来理解的结构问题”。古希腊时期,织布不仅可以比喻、启迪歌曲与诗歌的创作,而且也切实地推动了数学家们的逻辑运算。

所评图书:

图片46.png

书名:《文明的经纬:纺织品如何塑造世界》

作者:(美)弗吉尼亚·波斯特雷尔

译者:张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