嗅觉不重要吗?

郑渝川 | 2024-08-06
收藏

嗅觉有可能是人们最低估的感觉。英国和美国的民调都显示,人们最不担心失去的就是嗅觉。一项针对英国青少年的研究发现,有一半青少年宁愿失去嗅觉也不愿没有手机。

英国学者、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动物行为学教授阿什利·沃德在其所著的《世界之门:感官的故事》一书中谈到,我们周围的空气混杂了无数各种物质,我们在吸气时就能察觉它们,因为它们进入我们鼻腔深处与化学感受器相遇。

分子没有气味,但散发它们的物体有气味。物体越热,挥发性就越强。这也是我们加热烹饪食物时,食材气味会变得更浓郁,而冷冻食品则不如常温食品那么新鲜热辣。而冬天的气味不如夏天多。

书作者解释说,进入鼻腔的气味分子必须被捕捉,然后才产生嗅觉。鼻腔里边有薄薄一层黏液,能在分子经过时抓住它们。虽然黏液说起来有些恶心,但是鼻腔黏液的存在使得我们具备了嗅觉,还能重组其中分子,将之分解。

人类基因组中包含400个嗅觉基因,每一个都能编码一类不同的嗅感觉器。每个人的基因都有父母各自一方的副本,理论上讲,人有可能编码出800种嗅感受器。相对而言,味觉只用到五六种感受器,视觉则只需要视杆和视锥两种。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嗅觉是最宽广精细的。

但我们泡发茶水,或者冲饮每日第一杯咖啡时,其实就是在充分发挥嗅感觉器的作用。如书作者所说的那样,咖啡的香气中包含了800多种挥发性成分——这些成分进入鼻腔后,相关的信息进入大脑,最终在缠结的脉冲里,编织出一个完整的咖啡嗅觉。

茶的香气不那么复杂,但也集合了600多种挥发性物质。书中还谈到,花朵散发的分子混合香气,变化很快,这主要是为了适应昆虫的活动规律。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会轻视嗅觉呢?《世界之门:感官的故事》书中指出,这可能与人类历史上的进化经历有关。在若干个世纪里,无论东西方,大多认为疾病源自有毒气体,也就是所谓的“瘴气”。在中世纪,鼠疫曾造成上千万人死亡,而鼠疫患者身上散发的令人作呕的臭气,在当时被错误地定义为传染源。

也正因为如此,欧洲人一直努力研制草药和香水来对抗各种能致死的毒气。比如人们穿着防护服,自己从头到脚都涂满各种芳香物,这被认为可以隔绝传染源。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解释欧洲人在大航海时代开启以后,如此执着地前往东方探寻香料产地的努力。

书中还谈到,科学家发现,人类在演化中逐步丧失了部分嗅觉基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动物的嗅觉要比人更加灵敏。所以,人们必须要借用猎犬来搜寻违禁品——所以,反过来,人们轻视嗅觉就似乎理所当然。

不仅如此,人类社会的文化塑造也使得嗅觉的重要性降格。举例来说,英语中,人们使用的词语大多数基于视觉体验,很少提及嗅觉,人们也不把气味当做赞赏他人的合适理由。再加上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生活环境单一化,再加上空气污染,这进一步降低了人的嗅觉感受范围。

但当人们踏足诸如热带雨林等自然环境,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居然能闻到如此之多、难以形容的味道。

《世界之门:感官的故事》书中还谈到,性别与嗅觉也有关。女性脑中的嗅觉加工部位比男性多了50%的神经元,这很可能与女性需要哺育下一代,而保留相对完好的嗅觉是保护孩子不受有毒有害食物或环境伤害的关键。

嗅觉当然并没有人们误认为的那么不重要。事实上,无论多么干净的人也一定有体味,这一部分来自人体的新陈代谢,以及在人的皮肤上保留的看不见的细菌,还有一部分来自基因。相同的基因,就有相似的味道,所以血亲凭借味道可以找出亲人,这是为什么近亲之间的气味相似,以至于绝大多数人不会对近亲产生性吸引力,防止创下乱伦大祸。而且,一个人身上的气味,与其性吸引力直接相关——尤其是女性对于相处的男性,是否一见钟情,很多情况下说不明道不清,其实就是气味的影响,因为如前述,女性的嗅觉更为灵敏,所以潜意识中会通过嗅觉来辨别择偶决定。

所评图书:

图片17.png

书名:《世界之门:感官的故事》

作者:(英)阿什利·沃德

译者:高天羽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理想国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