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一部重磅作品《何以华夏:1500件文物里的华夏文明》。
这本书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500件华夏文明珍贵文物,但没有依照通常科普、文物、文化类普及书籍惯常的以时间为轴的叙事介绍方式,而是按照文物内涵以及对应的先民生活方式的不同,分类编纂为10章。
通过10个维度,这本书的读者可以因此感知到华夏文明基于一代又一代华夏人的生活方式发生的演变。
比如“文明之光”聚焦于华夏先民对于火这一最早支配的自然力的利用和控制——首先介绍华夏先民如何利用自然火,包括如何采集雷击火、陨石火、火山火,并有效保存火种,然后引出中国早期文明神话传说中的火神燧人氏、炎帝和祝融;当华夏先民跨入新石器时代,就可以通过木燧、金燧以及阳燧取火(利用凹面镜原理)来取火,书中通过呈现早期文明不同时代的取火用具的文物介绍,加深对于华夏先民创造火对于文明进步所起到的关键作用的认知。
创造火的目的是为了使用火,所以“文明之光”部分接下来就转入对于用火方式,比如烹饪涉及到的炉灶釜甑等用具介绍,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人烹饪方式。不同的烹饪用具也很好地展现出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比如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就比较好地适应了当地气候、燃料特点以及食材类型来设计烹饪用具。
用火方式自然还包括照明。《何以华夏:1500件文物里的华夏文明》这部分陈列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照明用具——相关的历代文物不仅反映出所在时代、地区的燃料,可供推测照明亮度,展现设计者的聪明才智,如西汉长信宫灯的中空贮水、用以吸纳烟尘和灰烬,这就非常好地解决了当时的照明用具造成的油烟过大的问题;而且还很好地反映出当时的文化,如战国跽坐人铜灯反映出当时的奴隶社会的社会不平等,而西汉扶桑树形铜灯则显现了华夏神话中的十个太阳住在神树的故事。书中“文明之光”部分还提及了用火方式中的取暖,以及相关的控制消防。
这本书也注重介绍一些成语、诗句的来源,具有知识性。如在介绍历代烹饪用具时,引出这些用具关联的成语,如问鼎中原、一言九鼎。又如在谈到古代照明用具时,专门提到了李商隐的“何以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解释说诗人之所以剪烛,就是因为当时的蜡烛烛芯是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中心,所以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芯末端剪掉。
这本书的其他九章,分别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源头和发展(从原始崇拜到宗教信仰)、从狩猎采集到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更迭、服饰装扮等生活美学要素的演变等角度展开,通过呈现文物之美来帮助读者激活、完善对于华夏文明成果的记忆,从而增强身为华夏子孙的身份认同。
所评图书:
书名:《何以华夏:1500件文物里的华夏文明》
编著:温而新团队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6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