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中国文化课.12部经典读懂中国》,是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授的12堂中国文化经典阅读课程。这本书以“关键词”为切入方法,选取经史子集中最具代表性的12部原典,对于原典的创作背景和主旨给出了深入讲解,在此基础上列出了较具代表性的精华句段逐字逐词进行分析,同时给出了延伸性的解读,为国学初学者、爱好者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普及基础。
全书开篇介绍的是《诗经》。如编写者所指出的那样,《诗经》至今仍是中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上最美的文学,“是最淳朴、最真挚也最动人的人性之歌、真情之歌”。
之所以这样说,就在于《诗经》中不论是祭祀诗、战争诗还是宴饮诗、讽喻诗,都蕴含着真情,比如《小雅·采薇》中就提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就非常好地表达深婉缠绵之意。书中更是分“邂逅、苦恋、定情、出嫁、悼亡”五节来讲述《诗经》中的男女爱情。
之后转入对唐诗的介绍。这本书分别对唐诗中的歌颂山河壮美的诗篇,抒发秦关汉月、黄沙金甲的边塞诗,山水清音、坐看云起的山水诗,表达生离死别之痛的诗篇,近乡情怯的怀乡诗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不仅讨论了这些诗歌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更是从诗歌题材对应的意境和情怀等进行了提炼式的概括。
在讨论宋词,以及《红楼梦》的两个篇节,这本书都给出了主题性的概括,引领读者、初学者较快地把握其中的美学和艺术精髓。比如宋词部分,就分别谈及“多情却被无情恼”,也就是追求中的惆怅苦恼;“走来窗下笑相扶”,即恋爱后的温馨甜蜜;“执手相看泪眼”,也就是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等等。
《中国文化课.12部经典读懂中国》这本书对于儒学的介绍,分别涉及《论语》、《大学》和《中庸》,以及《传习录》,分别给出的关键词是“仁”、“明德”和“良知”。《论语》中表达的“仁”,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主体部分,由此推导出“爱人”,批判“不仁”,其目的是引向无论是政治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家庭层面,制度、道德的合一。
而《大学》、《中庸》强调的明德,其实是对孔孟学说的进一步提炼,强调天人合一,遵循天道就是追求和恪守人道,也就是人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身心修养、道德修养和人格修养,最终达到“圣人境界”,也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境界。尽管明德强调的心性修养,确实要归于唯心主义的认知范畴,但是这本身体现出很强的进取精神,也就是要具有关怀天下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一次次地推动仁人志士在国家、民族、群体危急时挺身而出,慷慨就义。
《传习录》对于中国明清、近代知识分子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的是将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孟子所学的浩然正气付诸实践,心性层面的修养终归要落实到实践,而这才是秉持良知的最佳的,甚至可以说唯一有效的方式。
《中国文化课.12部经典读懂中国》这本书还深入解读了《道德经》、《庄子》、《坛经》、《史记》和《文心雕龙》,围绕当代青年、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大问题以及从生活、学习、工作情境中牵引而出的小问题,包括生命的意义、情感的世界、人生的价值,如何在变化无常的世界中安顿自己的内心,如何化解无力感和焦虑感,如何在迷茫时不丢弃自己的梦想等,都根据原典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答。
所评图书:
书名:《中国文化课.12部经典读懂中国》
主编:高文强
组织编写: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