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2019年3月公布了一个调查数据:
所谓的“中年家里蹲”人士,在40-64岁的群体中,茧居家中闭门不出半年以上者,超过61.3万人。其中男性占比七成以上,更是近半数在2019年以前的7年里一直维持着“家里蹲”的生活。
这其中肯定有那种绝对意义上的懒人,但这样的个体究竟是不是上述群体中的主流,就有待探询了。
日本放送协会(NHK)为此展开调查报道,揭开了一个令人唏嘘的真相。
中年家里蹲人士,大多数并不是懒人,而是无可奈何地被排除在职场之外:
第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些人从大学或者高中毕业后,进入职场时,或者工作未满10年的情况时,恰恰遇到了日本经济从之前几十年的高歌猛进(20世纪50年代前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近40年),在20世纪90年代初突如其来地转向了低迷,这种情况下,日本用工企业纷纷效仿美国企业的惯例,在减少雇佣的同时,对于保留雇佣的员工,尽可能采用劳务派遣、任务外包。
这种转向带来的重大经济后果就是,日本经济界、企业界曾经引以为傲的长期雇佣制、固定雇佣制打破,从而使得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大大降低,员工在工作现场所可能实施的敏捷创新,变得不再可能——朝不保夕的工作,如何能奢求员工拿出主人翁精神?
而社会后果则是,日本社会中的结婚率、产子率下滑,老龄化与少子化双重趋势叠加。不仅如此,大批中年员工事实上在职场中将注定失去工作,被迫只能回到家依靠老年父母,凭借后者的养老金艰难度日,这也是为什么“家里蹲”人士通常也是啃老一族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与上述因素也密切相关。那就是因为婚育率下降,很多中年人被迫啃老、宅家,而这意味着家庭总经济收入下降,所以这些人也只能自行担负着照料赡养年迈父母的责任。
老龄照养,这其实属于公共服务,但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加速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改革,政策指针无疑依照的是新自由主义,所以,当中年人只能依靠自己给父母养老,这就意味着其中许多人将被迫退出职场,或者延续退出职场的时间周期。
根据日本NHK特别节目改编的《消失的劳动者:百万无业中年的困境与出路》一书,近日由东方出版中心引进出版。这本书检视了日本社会在长期老龄少子化、经济萧条等多种因素导致的一个扭曲的现象,那就是超过100万的日本中年人被动退出就业舞台,只能依靠父母的养老金结局度日。这些中年人离开职场的时间越久,就越不可能在日后找到工作,哪怕是与其学历、过往职场履历相比严重低配的职位。
对于这些中年人的父母而言,虽然年迈甚至超过90岁的超高龄,也必须小心安稳地活着,否则一旦他们、她们死去,中年子女的生活将难以为继。
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相较于韩国,我国台湾地区,我国大陆地区有着10-30年的超前性——也就是说,从快速工业化、形成对外生产加工产业体系开始的经济腾飞,到快速城市化,再到房地产业繁荣、自主发展和创新的产业初步形成,出现加速老龄化的趋势,乃至出现年轻一代不愿结婚、不愿生子的现象,如此这些,日本都早于韩国和我国台湾、大陆出现、呈现。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头20年,对上述变化、进程的应对,可谓顾此失彼,也没有下定决心禁止诸如临时雇佣、项目外包等用工制,反而继续加快社会福利的市场化运作,这些就使得日本少子化趋势非但没有被遏阻,相反还在进一步提速。
《消失的劳动者:百万无业中年的困境与出路》书中以多个翔实案例披露了“消失的劳动者”(被动退出职场的中年人)的生活窘态,也评析了日本政府对此出台的帮扶政策——指出这些政策仍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就是仍然是以增强中年劳动者就业培训与寻求工作机会的对接出发,而不是帮助他们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照顾年迈父母甚至是失智、瘫痪的父母。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以及接纳了东亚价值观的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后期不同阶段承接美国和欧洲转移的产能,成为美国和欧洲资本投资的对象,就在于这些国家与美国有着相似的功利化的、现实主义基调的认知,那就是将勤奋与富裕画等号,而贫穷与懒惰建立联系,最喜欢接纳成功学。这也是为什么东亚裔居民在美、在欧都是最勤奋的移民群体的最根本原因。但同样是因为上述认知,所以在很多中年人遭遇就业困境、现实发展困境时,不免过度归结于自己。
所评图书:
书名:《消失的劳动者:百万无业中年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李立丰、宋婷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4年6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