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无为”与“有为”

郑渝川 | 2024-09-19
收藏

崇尚自然,倡导无为,是中国道家哲学的最主要思想。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因物性,更不能理解为消极遁世。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与道家的“无为”对立,但并非完全对立,儒家“有为”更是强调建立名教、规范人性。

当然,在道家内部,何为“无为”,也存在比较大的分歧。庄子就偏向于消极无为,“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受到推崇,甚至陶醉于“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但依照道家学说的奠基作品《道德经》的观点,“无为”的积极性也很突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也就是说,要文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助万物成长而不主宰它们,这里的“无为”甚至要超越“有为”,进入超脱状态。

新出版的《中国文化十五讲》一书中,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楼宇烈阐释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指出这一则表现为崇尚天道(自然界的否则)的自然无为,人尧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因为人的主观意愿,就胡乱行动,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二则就是提倡人道的自然而为,也就是人类应当效仿天道的自然无为,遵循规律,“功成事遂”,简化各种制度,社会制度要注重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而不是将规则复杂化来为难百姓。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君道“无为”,臣道“有为”,也就是说,为君者,上位者主要把握原则、任用百官,而非事必躬亲。很显然,懂得放手、放权的“无为”,正是帝王心术中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一些王朝崛起之初强调“无为而治”,目的就在于与民休养生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符合儒家的仁政需要。事实上,《论语》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还赞扬效法天地“无为”的尧舜,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儒家也讲求尊重自然界的法则。

《中国文化十五讲》这本书指出,道家人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至少有两点是值得肯定、重视的,首先是尊重客观事物的本性和法则,也就是说“有为”不能超越规律、规则,而且要排除“私志”、“嗜欲”,做到“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无论是涉及人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治理,都应当做到因势利导,而不应当消极等待,或者违背物性事理强干、蛮干。

还有就是注重事物的变化,强调随感而应、与时变化。事物是变化的,规律、法则也并非一成不变,归根结底还是因循内在的规律(无论是社会规律还是物理规律、生物化学规律)进行变化,所以如何行动就必须做到尊重变化。

楼宇烈教授同时指出,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中,还包含着相当深刻的反异化思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曾驱动当时的一代知识分子开展深刻反思,也就是民主、文明、科学、理性的近代进程,何以使得人们发展到大规模兵戎相见的地步。而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常常通过各种努力来加速、扩大科学技术的应用,炫耀式展现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但又造成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脆弱性非常明显。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异化”现象。

按照道家的观点,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的改造,可以理解为自然的异化,而在收获物质文明开发成果的同时,人类社会也在异化,这个双重异化的过程越快,就越可能导致很多意外结果的出现。归根结底,人需要将自己放在与天地万物平等的位置上,自觉接受“地球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才能防止人与自然的异化,尤其是避免人类随意干涉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

楼宇烈教授还指出,道家自然无为学说还强调,必须防止人类社会和个人的自我异化。道家认为,社会的各种制度、道德规范乃至人的智慧,都是人的淳朴本性的丧失、自我异化的结果。如老子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换句话说,随着制度、道德规范的繁复,将导致人的本性受到更多的压抑,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秩序要求的增多,让人受到更多的压力,失去本心,这种情况下,老子提出“绝圣弃智”、“绝巧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子、庄子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预示了今天人类社会,在高度竞争环境中加诸给每个上班“牛马”的巨大压力,使得人们在经济和物质的强大压力下,加快自我丧失,陷入严重失落和迷惘。

《中国文化十五讲》这本书为读者讲述了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形成对 中国传统文化,为读者讲解了儒家修养论、儒家伦理、道家“无为”思想、佛教中国化,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多元包容精神、安身立命之道、生生之学等专题内容。

正如楼宇烈教授在书中所谈到的那样,东方文化,也就是儒释道融合的中国文化,有助于疗愈当代人因竞争压力巨大造成的自我异化、生理上和心理上造成的严重失衡等时代病。

所评图书:

图片21.png

书名:《中国文化十五讲》

作者:楼宇烈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