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思路与方法

郑渝川 | 2024-09-24
收藏

扶危济困,这是古代以来,东西方皆有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传统。但正如新出版的《新时代中国社会救助: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研究》一书所指出的那样,古代、传统的制度安排,核心在于“救济”,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帮扶制度,则转向“救助”。

正如相关学者所说,救助的内涵指的是国家和社会面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救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更可扩展为灾害救济、贫困救济以及其他针对社会脆弱群体的扶助。

《新时代中国社会救助: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研究》这本书由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广州市民政局智库专家、广州市城市管理局智库专家汤秀娟等所著。全书介绍了新中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制度的变迁,引出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模式演变,现有模式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模式、多元合作模式和自主运作模式。

书作者根据对全国各地流浪乞讨人员的生存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归纳了其存在的共同性群体特征,包括:有集中露宿地点,人员相对固定;自述经济困难,谋生方式多样;人员组成复杂,户籍地相对集中;以中青年为主,存在就业困境;健康状况较差,社会保障不足。经过调研揭示出这些人员的产生原因,比如临时遇困,也就是因务工不着、寻亲不遇、财务丢失等临时性困境因素,不懂得如何求助而开始流浪的人员;又如病残无法自食其力者;再如无疑是流浪,常见的就是精神或者智力方面存在障碍,无法辨识自身行为,也无法回家,当然有些是被家人故意遗弃;还有就是家庭支持不足,以及所谓的职业“乞讨”人员等。

这本书认为,上述不同对象存在不同层次的需求,一般共同需求是基本生存需求,部分对象有返乡安置需求、就业帮扶需求,还有部分人员有社会融入需求。

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的主要参与力量,就是社工机构,包括前述的政府购买模式、多元合作模式中,都需要社工机构和人员开展针对性、专业化的帮助。书中也谈到了近年来部分互联网科技企业积极参与这方面救助服务的实践,包括直接捐资,帮助政府机构、慈善组织设计寻亲联网信息小程序等科技应用等。此外,慈善组织、志愿团队也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新时代中国社会救助: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研究》总共分为三大部分,除了理论篇,就是相当实用的方法篇,以及以案例实践归纳的实践篇。在方法篇中,书中介绍了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的服务技术与类型,包括寻亲服务、流动学堂服务、源头治理服务、资源整合服务、心理关爱服务、就业帮扶服务等服务的开展,给出了详细可循的方法;讲解了对不同流浪人员介入救助的方式与手段。

所评图书:

图片8.png

书名:《新时代中国社会救助: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研究》

作者:汤秀娟 等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4年8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