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蹒跚前行:1870-2010年全球经济史》一书出自美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布拉德福德·德龙。
这本书是一本加长版的20世纪经济史。按照书作者的分析,真正意义上的20世纪,或者说现代,实际上开端于1870年,终结于2010年。在140年时间里,工业实验室、现代公司组织和全球化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物质繁荣,甚至因此修复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若干次经济危机带给全球经济体、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代价。
这个时代之所以在2010年画上句号,一方面,显然是因为全球化高歌猛进的增长逻辑在那个时间点画上了句号,出现了剧烈的反全球化逆流——这没有造成全球化的终止,全球化仍然在推进和运转,但暂时还未能就破除反全球化逆流得出可行的方法。另一方面,2010年前后,新技术增长逻辑已经相当程度上跳出了工业实验室和现代公司组织的依托。
1870年后的猛烈增长
从大航海时代到工业革命,正如书作者所说的那样,全球经济实现了显著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被大量增长的人口所吞噬,再加上分配体制的问题,也就是说,经济的巨大进步,1870年以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改善大多数人的生活,相反在英国、在北美、在亚洲,有可能变得更差。
《蹒跚前行:1870-2010年全球经济史》这本书认为,工业实验室、现代公司组织、全球化将全世界整合为一个市场经济体。而且,这种机制搭配很好地破解了经济增长的动能问题,包括体系化地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实验室和公司组织又确保让托马斯·爱迪生、尼古拉·特斯拉这样的人成为发明家并实现其发明成果的加速商业化,现代公司制解决了发明家、工程师和艺术家不善于组织管理的问题,经济增长在中观和微观环节可以以理性、规范和职业化的方式应用。
1870年前后,欧亚大陆、北美大陆逐渐布设完善铁路网,加之稳定的远洋和内河水运网络,还有电报网络,客流、货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以流通。这促使了19世纪末的移民潮,使得北美、拉美等地区涌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尤其是美国,得以有充足的人口来拥抱新技术革命释放的动能。
自然,1870年以后的几十年,所形成的全球化格局,是一个有利于欧美国家和日本的秩序格局。这些国家升级为核心工业化国家,凭借在工业知识方面的优势专门负责制造业,而将庞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庸国家都列为专司初级产品制造以及承接产品销售的外围地区。这几十年里,金融和投资十分踊跃,欧美国家大规模地兴建基础设施,包括国内的工业、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以及跨国、跨大洲的相关基础设施,并因此为之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依托。
《蹒跚前行:1870-2010年全球经济史》书中指出,不同于1870年前发明创新主要是单独的发现或应用,1870年以后的发明创新在大学机构、实验室、公司制的支持下,加大地增强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效率。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曾经描述过这一波巨浪:从抽水马桶到微波炉,而有机化学、电力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往往也能够很快地转换为生产、生活领域的便利应用。
周期式的曲折和反复
不同于很多经济史作品往往过度局限于对于经济、贸易、金融以及公司事务的回顾叙述,布拉德福德·德龙教授的这本《蹒跚前行:1870-2010年全球经济史》,也将1870-2010年间政治、社会领域的剧烈变化进行了细致分析。19世纪末工业化国家,除了日本以外,基本上出现了一个不容低估的政治变化,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化。当然,这一变化在很多经济学家比如哈耶克看来,可能造成遏制市场经济活力的平等主义和纵容主义。哈耶克甚至认为,过度民主、平等和纵容的社会将导致某些时候会出现严重逆反,也就是所谓的专制、威权形态下的市场经济,之后再重新出现有秩序的个人自由,与市场驱动的经济繁荣。
卡尔·波兰尼则强调,市场比如为人服务,不能脱离人的需要而单方面强调市场准则。波兰尼认为,土地、劳动、资金都是虚构的,不能用损益的逻辑来控制,需要内嵌在社会中,由社群共同体来管理。市场扩张过甚,就必然要受到社会层面的反冲。波兰尼宣告指出,人们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不仅拥有财产权利,还有其他的经济权利。必须指出的是,哈耶克和波兰尼分别从市场优先和社会优先的角度强调了各自的惯性、韧性所在,也在相当程度上预言了一战后、二战后欧美不同国家以及其他大洲的很多国家选择不同发展道路,所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困境。
《蹒跚前行:1870-2010年全球经济史》这本书谈及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法国等殖民列强国家在其实际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自治领,以及可以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半殖民地国家灌注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情况。最突出的案例当然是印度。英国殖民者在19世纪后期曾艰苦而耐心地试图改造印度,却最终以失败告终,即便将英国本土的各种政治、法律和经济制度植入印度,也未见印度呈现英国本土式的增长。书作者也谈到了19世纪末的清帝国,虽然大力引进欧美的科学技术,培养了大量的洋务人才,但这种革新思路如前述,因为脱离了工业实验室、现代公司组织、全球化三位一体的经济、技术双轮驱动,在政治上又未能及时启动管理和治理模式的现代型改变,因而洋务运动整体上是失败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连同战后的经济混乱,1929年大萧条,最终促成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工业化国家对于主导性意识形态、发展道路的检讨反思。美国开始反思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带来的可怕政治和社会后果,开始致力于补齐市场监管。二战战后,响应波兰尼和罗斯福的号召,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延续这条道路,积极构建公民福利体系,当然到了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及21世纪初,这些国家的福利成本高企,以至于债务负担难以为继。哈耶克的预告在这种情况下重新获得了重视,但由此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指向全球化走向了一个最终更加不稳定的市场状态。
20世纪20-30年代,德国、意大利、日本则不约而同转向了法西斯主义,也就是同时抑制市场和社会,诉诸于激烈的民粹主义和排外型民族主义。21世纪初以来,在欧美国家,新自由主义、传统市场优先合流的政策主张,以及福利至上的社会民主主义政纲,都被证明不足以解决越来越频繁的政治和社会冲突,以及经济混乱,这种情况下,民粹主义和排外型民族主义就获得了更大的市场。
“历史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当下国际经济形势,在历史上有很多相似的时刻。”总的来说,《蹒跚前行:1870-2010年全球经济史》这本书比较好地阐述了1870年以来迅猛袭来的全球化增长的实现情况,深刻剖析了背后的增长动力机制,指出这种增长真正意义上培育了中产阶级,改善了许多民众的生活;与之同时,书作者也深入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组织形式、分工体系、分配方式带来的利益不均衡甚至是严重失衡状态,研究了政治和社会层面对于市场偏差的修正以及造成过度修正的问题所在。
所评图书:
书名:《蹒跚前行:1870-2010年全球经济史》
作者:(美)布拉德福德·德龙
译者:余江、冯伟珍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4年5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