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为何未能突破合法性死结?

郑渝川 | 2024-09-29
收藏

晋朝建立之初,武帝司马炎开始以救赎的态度,修复司马皇室上位过程的政治合法性不足。

司马炎善待前两朝的皇族,包括曹魏废帝、宗室,以及汉献帝山阳国一系,安乐公刘禅,而且如新出版的《晋朝的死结》一书所指出的那样,还以近乎自我救赎的态度,优容被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杀害的士人遗属,无论是曹爽集团的有关成员遗属,还是曾发动叛乱而被诛杀的王凌,以及居功获罪被杀的邓艾的后代,以至于在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执政期间,因“暴力不合作”而被诛杀的诸多士人的遗属,都获得了宽待。

西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很低,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在的社交媒体上,其口碑大大低于存续时间更短的隋朝。

但公允而论,司马炎仍称得上是仁君。他的上述努力,旨在终结王朝兴替过程中,落幕王朝的帝室、宗室遭遇严酷清算,造成政治报复恶性循环。王莽篡汉后,将年仅4岁的孺子婴囚禁,禁止任何人与之接触,使其成年后六畜不分、智力低下。

司马炎不仅宽待了祖父辈、父辈的政治对手的后代,提拔重用,这在当时受到了广泛赞扬。《晋朝的死结》一书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司马炎对于晋政权的统治有效性高度自信——汉室终结了五十年,自称继承汉室的季汉政权已经投降,取代汉室的曹魏政权在后几十年里一直处于权臣秉政的状态,加之正统性不足就更难复国。至于孙吴政权,后来被晋军灭掉,江南地区也基本上没有反抗复国的士族运动。

更重要的是,晋武帝希望借此,来修复这本书所说的一个重要死结,那就是虽然晋朝统治有效性很高,但合法性仍存在不足,所以恕道仁政被寄予了提升天命合法性的希望。

司马晋朝代魏以后,司马炎曾10多年推行迥异于曹魏的政策、法律和制度。这包括励行节俭,宽缓刑罚,降低税赋,皇帝本人倡导农耕并率先示范。书中分析指出,晋武帝采取的以农为本、无为而治、宽政简刑的清静政策,相当程度上属于对于汉文帝儒道混合的施政理念的模仿。皇帝本人甚至取消了曹魏使其的质任制度(地方大员任职、军队将领出征,要将直系亲属作为人质留在京师)。

西晋王朝大封宗室诸侯,这一方面是恢复周礼,尤其是该举措还辅以推行五等爵位,将许多高级爵位授予士族官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士大夫追求的上古儒家理想社会的观念;另一方面,皇帝很清楚晋朝得国不正存在的潜在危机,所以宗室掌兵,出镇地方被认为是有利于巩固司马皇室地位的重要举措。

但在灭吴而实现天下一统后,武帝本人及其核心阁僚,乃至一般的士族官僚,都渐渐变得腐朽。西晋建国不过20多年,京师就出现了炫富崇富之风,这在别的大一统王朝是很少见的。而且,如《晋朝的死结》一书所指出的那样,司马炎本人非常宽厚,并不会为难进谏的大臣,但进谏内容也基本上不予听取。

这种情况下,更加骄纵的宗室亲贵、士族官僚,事实上就不断侵蚀着西晋王朝的统治有效性,也继续败坏着本就不高的政治合法性。加之武帝在继承人人选安排中,过度拘泥于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拒绝放弃智力低下的台子司马衷,逼死宗室中才干和威望并存的齐王司马攸,反而在统治的后期,扶持起一批野心勃勃的宗室,以及才干平庸但野心勃勃的外戚,从而就给之后的王朝败亡埋下了伏笔。

为什么说西晋王朝的统治有效性很高,但合法性很低呢?书作者借鉴了政治学者李普塞特的观点,认为特定的政治系统,比如古代不同文明的王朝,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四种搭配。秦朝崩溃,就说明了政治合法性不足,必然拖累政治有效性,使得王朝很快就会面临致命危机。取而代之的汉王朝,通过与民休息,扫除秦制苛政,不惜以降低有效性来提升合法性,并且在汉武帝时期,开始纳入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天命伦理学说,让原本很多法家类型的政策,经过儒家改造,同时有益于王朝有效性与合法性建设。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融合了汉文帝、汉武帝的政策,大大提升了汉政权合法性的评价,使得汉室享有天命的合法性观念深入人心。

曹丕强迫汉献帝退位,加之曹操秉政时期对于皇室的架空,使得曹魏政权先天就缺乏合法性,更是因为曹丕、曹叡均英年早逝,很快就陷入了权臣秉政,最终成为了短命王朝。可以说,哪怕是反对司马氏的士族官僚,对于曹魏政权也没有太多的同情和忠诚。

《晋朝的死结》一书认为,尽管晋武帝即位后大搞宽恕政治、包容政治,但是司马皇室上位过程中留下的政治遗产和历史记录,对于这个王朝修复和强化合法性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首先,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在曹魏代汉过程中,就表现得十分积极,“完全违背了东汉之后儒生士大夫坚守信仰的传统,是赤裸裸的实力至上的胜利者逻辑”。第二,司马懿违背承诺,不仅屠戮曹爽集团,而且还一而再再而三地逼反政治对手,再行政治屠杀。第三,司马师在镇压李丰政变后,将并未牵扯其中、享有崇高名望的曹魏宗室夏侯玄予以诛杀,并灭三族,刷新了政治报复的低线,如书作者所说,增加了士人内心的反感。第四,曹魏皇帝曹髦以行为艺术的方式,逼迫司马昭的手下当街弑君,这使得司马氏代魏变得更加不可避免,也必然蒙受无法洗刷的政治罪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司马皇室在上位过程中背弃了忠的伦理约束,只能倡导孝道。儒家伦理忠,忠君和孝父的概念逻辑是一致的,但从曹魏代汉开始,就不得不更为强调孝道,因为如果同等并重忠诚,很难避免人们产生不利于统治者的政治想象。而司马代魏的进程中,新加入的弑君、废帝罪名,让凸显孝道的名教显得更加虚伪。《晋朝的死结》一书还指出,强调孝道,而回避忠诚,使得士族先家后国、将家族利益放在首位的倾向更加明显,对于维持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权威就很不利了。

所评图书:

图片21.png

书名:《晋朝的死结》

作者:沈刚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供稿人:陈 麟
初审:戴佳运
复审:陈 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