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中印之间的尚武小国

郑渝川 | 2024-11-18
收藏

尼泊尔坐落在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喜马拉雅地区。这个小国是在最近几十年间才开始进入世界媒体和读者、观众关注的视野:1990年尼泊尔“人民运动”爆发,2001年更是发生了王室屠杀惨案,政局时常不稳。

尼泊尔的统治者其实来自于恒河平原地区,而分散居住在当地的平民则似乎有着多样的来源。尼泊尔山区最大的语言群体是藏缅人,在当地被称为蕃提亚人,通常认为是从中国西藏等地区迁徙而来的。来自中国西藏的更早期移民塔茫人现在是加德满都谷地周边山区最大的种族群体。连同古隆人、塔卡里人,她们的语言与藏族的关系更为亲近。

基于考古发现的分析认为,上述民族曾经是同一个民族,分离时间在公元400年前后,通过克什米尔进入喜马拉雅山区的北坡,那里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文化,显示出与同时期华北旧石器文化的相似性。

至于尼泊尔的其他民族,来源既有印度平原,又有周边山区,这从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就得到证明。不过,民族认同感本身是文化建构的结果。我们目前并不清楚中国华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与古印度地区、尼泊尔山区各自时代的文明、文化存在的交流、影响情况,只能粗略地认定这种联系在当时是非常紧密的。

加德满都谷地适宜于种植各种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大蒜、洋葱、萝卜,而在近代以后也开始引入新大陆的作物,如辣椒、马铃薯和玉米。这一地区的农业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但长期时间里,山区的农业形态变化也没有太大变化。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菲尔普顿所著的《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一书谈到,在整个中古与中世纪时期,尼泊尔以及更为广泛的恒河平原部分地区,并不存在国家形态,只是相当松散地联系成一个国家,在公元前一千年中期,恒河平原以摩揭陀为中心的地区,出现了了统治者与臣民没有亲属关系,定期在领土内部征税的王国,并最终击败了尼泊尔湿地地区的部落联盟,这个联盟中以梨车族和释迦族最为著名。这种背景下,释迦牟尼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佛教,他本人就属于释迦族。

在此后的一千多时间里,尼泊尔在文化上深受印度影响,同时与中国西藏的吐蕃王国建立政治联系,并在公元7世纪成为吐蕃的附庸国。647年,中国唐王朝使节王玄策向尼泊尔和吐蕃借兵出征,惩罚了印度的一个王国。

18世纪末期,发源于加德满都以西山区的廓尔喀王国,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吞并了喜马拉雅山麓大部分地区以及北印度平原的一部分地区,并将宫廷移至加德满都,尼泊尔的现代国家形态得以基本确立。

加德满都谷地成为印度和中国藏区长期之间商贸的集散地。尼泊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分别兴盛着佛教与印度教,并且也引入了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在近代逐渐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殖民地,而尼泊尔北方、喜马拉雅山脉一侧的中国清朝,也是强盛的帝国,再加上印度各地一些强盛的地方部族政权,这些都相当程度上遏制了尼泊尔王国的扩张空间。如书作者指出的那样,1792年,清军对尼泊尔廓尔喀王朝的领土侵蚀政策作出反击,最终迫使尼泊尔被迫同意放弃之前从西藏地区获得的所有利益,并向乾隆皇帝缴纳五年岁贡才得以平息。在当时,尽管尼泊尔人向东印度公司求援,但英国人并不愿意触怒清廷,而是等清军撤兵后,才派出姗姗来迟的援军。而对于尼泊尔人当时的扩张政策,英国人也显然划出了一道红线,拒绝配置出一个独立运行的强大山区强权

如书中所谈到的那样,尼泊尔廓尔喀王朝就频频发生宫廷政变。亲英派、反英派在英国的挑唆下,高频发生政治暗杀,以及派别清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尼泊尔在19世纪中期既想向印度扩张,又想鲸吞中国西藏的部分土地,研判印度国内政治动荡而中国清王朝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趁两大强邻无暇他顾之时壮大自己,但内乱使得尼泊尔一而再地错过战略机遇期。

当然,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当时的尼泊尔虽然拥有干练的军事行动能力,但是国家资源非常有限,国内的民族、宗教问题也妨碍着动员的实现,再加上英国施展的遥控,使得这个王国虽然一心想要成长崛起,却很难走到行动实施的那一步。

但英国并没有扶持印度吞并尼泊尔,也没有直接殖民尼泊尔,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廓尔喀士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被吸收进入英国的远东部队,用来对付印度,以及中国。而在英国失去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地位,印度独立并成长为南亚第一国家以后,尼泊尔的这种战略价值就自然而然地消散了。

所评图书:

图片11.png

书名:《尼泊尔史:王权与变革》

作者:(英)约翰·菲尔普顿

译者:杨恪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供稿:林晨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