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空前活跃。科普工作和科普研究如何紧跟时代脉搏,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方法,通过科普供给、方式和机制创新,科普资源和人才的优化配置等多方面的努力,以及如何推动以高质量科普更好服务于中心任务,以高质量科普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添力。《新时代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就是一本为时代而生、为实践而编的专业书籍,它通过收录“2023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三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上遴选出的29篇优秀论文,展现了我国在科普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的新成果。这部论文集以“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实施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为核心主题,探讨了科普如何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涵盖面广,从科学素质提升到科普传播评估,从科技文化到教育创新,无不展示了科普在社会进步中的多层次作用。这种内容的多样性为读者带来了全面的视角,使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都能从中找到参考价值和灵感来源。
一本科普著作能够保持长久生命力,必然有它内在的原因。首先,所普及的主题有没有时效性。也就是说,主题对读者具有持久吸引力,是他们一直渴望了解和想知道的事。好的主题与作者对本学科的理解和把握有很大关系。作为一部年度性的总结性作品,在科普方面既紧跟新闻,用数理逻辑梳理事件;同时也比较严谨。它不只是抛出一个个观点,都是有论证过程,清晰地传达了各种科普常识,每篇论文都紧扣实际需求,这种主题性和引领性,不仅让读者看到了科普领域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还为未来的工作方向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引。
其次,知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或者说作者的价值取向与时代的发展具有一致性。价值观念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如果它能够与时代精神的需求取得一致,那么它最终将在时代里得以彰显。这需要作者对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历史有某种洞见。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引发公众科普需求的变化,而且正在推动科普实践的手段、内容和形式实现快速创新,同时也对科普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艰巨挑战,要求我们持续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推动科普现代化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科普的期待。这是本书立足当下科普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必须面对的时代背景和现实起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论文既有严谨的学术逻辑,也不乏生动的实践案例,这种“理论+实践”的结合模式,使得本书不仅适合学术研究者阅读,也能为一线科普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思考和借鉴。在理论研究方面,本书着重探讨了科普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随着科普活动规模的扩大,如何科学评价其效果和影响力成为一大关键问题。《科普公共服务平台政府部门需求与路径优化分析研究——基于供给侧单位的1784 份问卷调查》一文从量化指标、传播效率到受众反馈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实践层面,《五感识叶:助力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一文特别关注科普教育的创新路径。例如,针对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论文提出了数字化工具和跨学科教育的结合;在社区科普推广中,《科普场馆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究》一文则强调了文化融合与科技传播相结合的必要性。这种基于实践问题的理论升华,不仅反映了我国科普工作的多元实践探索,也为其他地区和领域提供了宝贵经验。书中多篇论文提到,科普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以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科技创新。例如,有研究指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普传播不能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知识普及,而应更注重培养公众的科学思维能力。这种观点的提出,无疑为新时代科普工作指明了更高层次的目标。
正如本书开篇所言:“中国科普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历史和演进逻辑,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理论和实践逻辑”。科普不只是传播知识的手段,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力量。本书集中体现了科普中国智库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积极角色。通过学术研究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智库不仅为国家政策提供理论支撑,还积极推动科普的高质量发展。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种高端科普智库的战略性作用尤为突出。这部论文集的出版不仅是对一年一度学术研讨会成果的总结,也是对我国科普事业的一次阶段性回顾和展望。从科学决策到科普传播,这些论文提供的理论参考和实用指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这是一部内容扎实、视角多元、启发深远的学术成果集锦。通过这些论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科普事业在新时代的创新与突破,也能感受到推动科普能力建设和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坚定步伐。对于关心科普事业发展的研究者、实践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理论宝库与实践指南。它不仅为当前的科普工作提供了参考,也为未来的发展描绘了蓝图。在全社会迈向科技强国目标的征程中,这样的作品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价值与作用。总而言之,这不仅是一部展示成果的论文集,更是一部引领思考的智库佳作。在我国科普事业迈向新高度的过程中,这样的著作值得我们细细品读与深思。
(供稿:林晨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