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源流和变奏式复兴

郑渝川 | 2024-11-25
收藏

《中国文学史》一书的作者张隆溪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香港城市大学,是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讲座教授,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主席。

这本书原书由英文写成、出版,主要面向中国以外的读者,对于中国文学以及相关联的思想、文化、历史进行普及性的介绍。也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对于中国读者,尤其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感兴趣,但没有经过阅读和学习的大众读者,就显得格外友好。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尤其是道家、儒家的思想观念,还有就是后来实现了中国化的佛家的观念,存在密切联系。所以,不同于其他有关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著作,张隆溪教授的这本《中国文学史》开篇就从“先秦时代与中国文化传统基础文本”讲起,解析了《诗经》、孔子、孟子、老庄等先秦哲学、文化文本,以及涉及到的思维方式、美学风格。

《诗经》在后来被列为文学经典,中国诗词的源流,但在儒家五经中却是位列第一的文本。书作者解析指出,《诗经》收录的作品,尤其是孔子选定的版本,实则是传承礼法制度和观念,具有浓厚的道德主义色彩,这就类似于《荷马史诗》在古希腊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被断章取义地引用,其高雅的诗性语言可以为普通的言谈平添几分权威、文采和优雅。

当然,《诗经》中也不乏以植物、动物意象作为起兴,引出某一特定主题,描绘哀伤、思念、甜蜜等情绪感受的作品,都成为后来诗词创作借鉴、延续的主题。

而在谈到《楚辞》时,书作者强调了其中的哲学含义,指出作者屈原展现出了智性思维,也就是寻求宇宙、事件、物质、历史等根本问题的答案,打破了以既定概念和从来如此的观点视为理所当然的思维方式。《楚辞》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比如引入了更为灵活的表达方式,对修辞手法更自觉的运用,对文学美感的更加重视等。

唐诗出现以前的南北朝时期,虽然历史阶段较短,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却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如书中所谈到的那样,南北方民歌的创作都很旺盛,分别传递出不同的体例、思想感情。而接续陶潜关于哲学思辨、自然和田园生活的诗歌创作,谢灵运自觉地美化了诗歌语言,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换边,“这种在语言、体制与词藻上的求新,在他的诗歌中得以清晰体现”。譬如《登池上楼》最广为传颂的几句“初景革旭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书作者指出,就以“精心锤炼的意象与工整的对偶,描摹了几乎难以察觉的季节变化,展现出一片万物向春之感”。谢灵运的诗歌,用明快的情调和清丽的形象描绘自然风光,贯穿哲学思考,尽管这被一些评论家认为过于华丽,但其风格事实上在唐宋被广泛模仿。

鲍照作为寒门子弟,不仅在《拟行路难》作品中表达了对深陷僵化制度困扰的沮丧,感叹“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而且还成为边塞诗的开创者。

南朝齐梁两代的宫体诗,虽然被评论家抨击为格调不高,但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规范了诗歌的音韵,推动诗歌在语言上进一步变得通俗易懂而意义隽永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期还开始兴起叙事小说和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这些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

所评图书:

包图_ebcabe8c504281aa1af2974720df2250_56898.png

书名:《中国文学史》

作者:张隆溪

译者:黄湄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供稿:林晨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