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的割据纷争,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地方社会经历了重大转变。吴地自然也不免受此影响,孙吴军政政权在征伐过程中,造成当地的部分大姓沉沦匿迹。如上虞的孟氏、魏氏,乌程邹他、钱铜与嘉兴王晟等。他们都先后成为孙吴讨伐中的对抗者,最终成为新势力制霸的祭品。
众所周知,孙吴政权控制吴地,有赖于吴郡四姓的合作,也就是顾、陆、朱、张。文史学者考证认为,张温为文,朱桓为武,陆逊为忠,顾雍为厚,构成四姓的外向特征。
新出版的《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一书中,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林昌丈探讨了吴郡四姓的确立过程。
吴县顾氏,其先世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夏商侯国的顾伯,后世子孙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稀罕前期闽君摇之别子受封为顾余侯,后世因以顾为姓。
顾雍曾祖父顾丰,后汉会稽名士,颍川太守。顾雍起家合肥长,转任曲阿、会稽等地,有声名,之后任左司马、领尚书令,公元225年改为太常,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
顾雍所居之地,如《太平御览》记载是在苏州通贤桥、黄鹂巷。
书中考证认为,孙吴曾在长江下游与钱塘江两岸多地屯田,并置屯田都尉。顾雍的弟弟顾徽很有可能率有部曲屯田于盐官(浙江海宁的盐官镇)。书作者认为,顾徽罹病无子,顾雍可能将自己的儿子顾裕过继给了弟弟。顾裕之子顾荣,在两晋期间闻名。顾家到了晋朝时期仍在吴郡有着很强的地方势力。
吴县陆氏,则是孙吴时期的核心权势家族。陆逊是孙权统治时期的第一臣辅,权势和影响力甚至超过孙吴奠基时期的周瑜和张昭。陆逊、陆抗去世后,其族人继续掌管本族部曲。
陆逊曾长期居住在华亭,之后又被封为华亭侯。而陆机被诛杀后,据敦煌石室残本《修文殿御览》记载写有,“今日欲闻华亭鹤唳,不可复得”。可见,昆山华亭是陆氏祖地。书作者通过史料考证指出,昆山及其周边是陆氏的家族墓地。而黄浦江上游的集水地三泖,应当是陆氏的诸邸所在地,当时的陆氏掌控者从三泖到盐官的水运路线及周边,开荒垦殖。
朱桓、朱据以武力显名于东吴。朱桓在濡须口大战魏将曹仁,大胜而归,被封为嘉兴侯。但吴县朱氏,《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书中指出,这个家族无论家庭成员居官任职的官品、载之史传的人数,还是地方影响力、家族长久绵延的持续性,都远远不及顾、陆。朱氏成员无一人入《晋书》本传,南朝诸史也几乎看不到吴县朱氏的踪影。
《史记》记载,朱买臣是会稽人,没有言及其先世情况。《三国志·吴书》也未言及朱桓、朱据等吴人的先世。书作者认为,《元和姓纂》言及的朱买臣与朱桓等人的血缘关系,并不能确信。
张温的父亲张允,曾出仕孙权。张温的弟弟也富有才名。因暨艳案被废黜的张温,以文著称。这似乎也对应了吴县张氏虽然在孙吴后期影响力式微,但到了两晋及以后,张氏一族却贤良辈出。书中考据谈到,张氏家族的后裔一支,聚居于吴县西北运河周边。
《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书中还考证了山阴孔氏、上虞魏氏、山阴谢氏、余姚虞氏、山阴贺氏、山阴丁氏、山阴钟离氏、武康沈氏、阳羡周氏、乌伤杨氏、吴兴施氏等江东大族六朝时期的兴衰与分布。
《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一书的内容颇为丰富,书作者以“环境、景观与居地”主题探讨了浙江各地的山川世界,以及景观地名的演变、江东大族的城居与乡居;以“政区、地志与地方”主题探讨了汉魏六朝“郡记”、“州记”以及政区、地方的演变;以“人群、编户与家族”探讨了汉晋铭刻反映出闽地、荆南等地家族发展情况。
书名:《生长于斯:六朝史上的“地方”》
作者:林昌丈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