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爆火出圈,“杭州六小龙”已成尽人皆知的科技新贵。有意思的是,率先对此提出反思,认为需要加快创新步伐的城市,恰恰也来自长三角的其他一些城市,如上海、合肥、南京等。
实际上,在我国长三角,有着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7家国家实验室、超10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其间的还有众多创新型企业以及与之构成人才、科技成果等多方面合作关系的高校科研院所。
2024年度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上海主动提及要与苏浙皖合作,加强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江苏计划跨区域、跨部门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的攻关,而浙江加快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优势,至于安徽,则希望释放科技技术力量的增长潜力,通过与上述三地密切合作,实现生产力增长的更快释放。
可以说,长三角目前是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非常突出的,拥有蓬勃增长力和旺盛创新热情的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相较于国内其他都市圈、湾区,形成了更为密切的创新联合体,联动更为紧密、有效,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各种创新主体、业态都十分丰富,并形成较多的产业链联盟——这也意味着,相较于国内东部其他地区,长三角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比较好地形成了自主驱动、依托国内科技创新体系和大市场,同时继续保持密切对外开放,进而拥有强劲国际竞争力的体系。
尽管如此,长三角三省一市仍然在致力于寻找这种创新聚合、联合的缺点、问题、瓶颈所在。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了澎湃研究所集合多位研究学者专文的《长三角议事厅合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书。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就在于,虽然也系统梳理了长三角科技创新融合产业创新所取得的已有成就,但更多地凸显展示制约长三角技术创新、前沿科学融合技术和产业、产业创新等多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建议。
相较而言,国内其他很多地区无论是相关的专文、专著,还是地方媒体报道,都喜欢谈论本地的发展经验,而相关的问题、缺点则更多地是从现有的文件、讲话中提取出来的,虽然这当然不足以断论其他地方“讳疾忌医”,但是这无疑限制了真问题、真不足所可能被挖掘的深度和广度。
《长三角议事厅合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这本书的内容颇为丰富。书中多篇专文分别探讨了长三角破解关键技术创新瓶颈的着力点、长三角AI产业破解瓶颈迈向全球引领、基于区块链的上海城市治理如何解决数据准确性问题、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挑战、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需突破的区域协同问题、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揭示区域不平衡短板等站位较高,但细化深入的问题,通过学者缜密诊断,继而希望找出制约长三角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走向更高水平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以及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所形成、但对继续加快发展形成制约甚至阻碍的稳态、固态性惯例、思维。
比如,《长三角破解关键技术创新瓶颈的四个发力点》一文就坦言,长三角地区中,基础研究支出占总研发投入的比例最高的城市是上海,却也只有8%左右,低于全球发达国家平均15%以上的水平;而其中企业基础研究支出的比例占比更是不到3%。实际上,不光是长三角,全国其他很多地区的科研经费都主要单一依赖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预算中保障基础研究经费的比例很低,而且地方院所以及企业评价标准与短期利益过度挂钩,这并不利于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成果取得。文章还提出,长三角的产学研合作水平不高,虽然这一水平高于国内其他地方,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是偏低的,而且过度强调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对于支撑重大课题、关键学科高质量知识长期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篇文章还认为,虽然长三角创新活力踊跃,但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技术市场成交额均低于广东和北京,距离发达国家水平就更大。而长三角各地重视产业政策使用,形成了地方政府偏好,这对于符合产业和技术规律的成长性产业、学科发展形成了抑制。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挑战与对策》一文提及,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资源和重点产业布局重合度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建设、同质竞争现象。三省一市科技创新资源和重点产业布局,重复交叉、同质竞争较为突出。
事实上,如果再考虑到长三角三省一市毗邻的其他省份在科技创新资源、重点产业布局上的动作,在更大范围内的同质竞争会更加明显。这也必然会造成资金浪费,以及国内不同地区在相似产业上最终不免走入政策和价格竞争。
书名:《长三角议事厅合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作者:曾刚 等
编者:澎湃研究所
出版日期: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