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本土源流与外来神格的结合

郑渝川 | 2025-05-06
收藏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亦萧所著的《古史中的神话: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一书,展现了书作者运用考古、古籍材料予以阐明,并予大胆假设和逻辑证明的超绝能力。

全书开篇通过对屈原《天问》中对于鲧、禹治水古史的文本解析,对照了中东开辟史诗,指出鲧、禹的神功神迹与西亚神话人物哀亚、阿伯苏、马杜克等存在源流关系。书作者认为,西亚大母神伊南娜的形象曾广泛扩散到世界诸多文明地区,包括印度的黛维、乌摩、吉祥天,希腊的赫拉、阿佛罗狄忒、雅典娜、阿尔忒弥斯等,而在中国则成为多位女神的化身,如西王母、女娲、王母娘娘、嫘祖、织女、马头娘、素女、涂山女。

历史学者杨宽和顾颉刚等已经指出,中国古籍中的水神共工以及伯鲧,都来源于原始女怪Kudarru,也就是阿伯苏的变化体,“共工”是“鲧”音的缓读,而“鲧”则是“共工”的急音。而阿伯苏在西亚神话的命运,即神魔大战中败北身死,与伯鲧布土造地息土填洪的命运也颇为相似。而阿伯苏遗体上胜出火来的群神领袖马杜克,与鲧身死以后,大禹生于遗体的情节设置如出一辙。

西亚神话中,马杜克在打败原始女怪后,步天、察地、测深渊之广狭。大禹也有布土定九州、奠山倒水、制定晨昏的功绩。

书作者进而探讨了天象中的北宫之象玄武,认为这是对五行中代表北方的水神伯鲧以及其妻修己的龟蛇交合形象的借用,源头上仍是西亚神话人物水神哀亚和妻子唐可娜。书作者认为,龟蛇交合形象并不仅仅出现在华夏上古时期,在其他古文明区也有广泛呈现,这更可能是上古时代不同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而龟蛇表示北宫之象,具体而言是在战国秦汉时代,音五行思想兴起有关,五行对应五大行星,也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青白赤黑黄五种颜色。龟既可以代表阳性,也可以代表阴性,在多个古文明中,女神大多从螺壳中诞生,书作者认为皇帝之妻嫘祖的“嫘”就通“螺”,这与希腊神话中阿芙洛狄忒的诞生有着共同的神话源头,其源头可能都出于西亚创世神话中的带壳的神、人共祖:龟形原始女怪身上。

书中通过对良渚文化的分析,认为良渚文化和夏文化是源和流的关系——良渚文化末期,因为遭遇海侵事件,大片土地被大海侵蚀,良渚文化族群大部北迁南徙,北迁的一支到达中原,与当地龙山文化以及西来的齐家文化族群相遇,不仅带给中原地区礼器和礼制文化,还将祖神鲧、禹以及治水神话带到到了中原。南迁的一支则进入楚地,最终将大禹的形象进行进一步改造,称为祝融。换言之,大禹和祝融本为一神,是一神神名和神格的分化。而在越地,也就是良渚文化的原地,保留了大量的大禹传说、大禹遗迹和遗物。

书作者还指出,良渚文化中期,良渚人从大汶口文化吸收引进域外的哀亚和马杜克创世神话,将之神格融入本民族的祖神鲧、禹身上,形成父子始祖鲧、禹神话,并将大禹和他的化身龟琢刻在各式玉器上,构成“大禹骑龟”神徽。

《古史中的神话: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书中通过对喾、商等字的甲骨文解析,分析文字背后隐藏的神话、文化和历史渊源,探讨认为,帝喾、帝俊、帝舜、高辛、太皞,以及商契、仓颉、帝挚、少皞、夔两组共十位所谓的历史人物,分别各具同一性,只有帝喾和商契父子神职和事迹的分化和历史化。书作者通过对照指出,喾、契 父子神与希腊父子神宙斯和赫尔墨斯,西亚巴比伦父子神马杜克和尼波,有惊人的雷同之处,如父神均为雷神、战神、风神和木星神,子神均为笔神、智慧神、水神、水星神、风神、乐神,宙斯有牛形、鹰形、天鹅形等诸多变形,帝喾也有牛形、鹰形和鹄形,马杜克和尼波有乘自己的化身也就是混沌孽龙的神话,喾、契父子也可以化为龙形。书作者认为,这应该不是巧合,而是极早期就存在的中外神话和文化交流的结果。

s35125971

书名:《古史中的神话:夏商周祖先神话溯源》

作者:宋亦萧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4月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