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活跃在艺坛75年,历经九任教皇,创作了《圣殇》、《大卫》、《摩西》等雕塑杰作,并贡献出《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巨制。这是一个给世人留下大量杰作,以及可供历史、文化和艺术研究的书信、草图、回忆录等作品的艺术家,这是一个孤独、忧郁、多病,过早衰老,“辛劳如奴隶,邋遢如乞丐”的艺术家。
米开朗琪罗的一生诠释了一个人在漫长的旅程中专注于艺术创作所可能达到的广度和高度。新出版的《杰作何以诞生:影响艺术史的18位巨匠》一书饱含深情地叙述了米开朗琪罗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无论用当时还是今天的历史眼光来看,米开朗琪罗无疑都是艺术领域的天才,并且是数十年如一日勤奋工作的天才。如书中介绍谈到的那样,他在学徒生涯中,独立创作的第一件作品《楼梯上的圣母》,就在浅浮雕上表现出了明确的透视关系,对人物和衣纹的刻画细致而敏锐。米开朗琪罗17岁创作的《半人马之战》浮雕,就大胆突破了前辈大师吉贝尔蒂和多纳泰罗的塑造规则,使扭动的人物形象几乎活脱脱地挣出平面。
中世纪雕塑常见的题材就是圣母怜子,而24岁的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圣殇》就在这个常见题材领域拿到了最佳,使得雕塑作品具有空前细微的细节呈现,总体上又呈现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情感共振效果。到了29岁(1504年),米开朗琪罗的《大卫》雕塑被屹立在佛罗伦萨旧宫领主广场,也确立了雕塑家的大师地位。
米开朗琪罗在30岁接下了教皇尤里乌斯二世陵墓雕塑群的项目,原本拟定在5年内完成,做出四十尊雕像,但努力了四十年也没能完工。这个项目的部分作品,如《摩西》、《被缚的奴隶》等都成为了惊世杰作。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对于这个艺术大师而言,是个挑战性更高的项目。如书中所谈到的那样,在教堂天花板上绘制天顶画,非常折磨人,这事实上要求艺术家需要时刻将建筑师、画家、雕塑家的角色糅合在一起。而米开朗琪罗穷尽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交出了完美的答卷。
“作为建筑师,他利用教堂的拱顶结构,虚拟了一重建筑秩序,将天花板分割成不同的区块,在每个区块中描述独立的故事。他以雕塑家的眼光,在虚拟的建筑构件上,按不同比例描述了二十个健美的青年和十二位先知”——这些雕塑形象,还以画家的视角,以绘画形式进行点缀,“与不同区块叙事画面中的人物,形成了空间和比例上的错乱关系”。这意味着,米开朗琪罗营造出空前的奇景,使得每个观看者在不同的角度、目光出发点中可以获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整个天顶画繁杂但井然有序,如书作者所说的那样,米开朗琪罗依次排列了《创世纪》中的九个故事,将画中的人物比例自西向东进行逐步放大,抑制了从西端入口仰视的纵深感,观者无论在哪个角度,都看到的是均衡的人物比例,有助于营造观者心中的意念化景象。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超过五百平方米,有三百多个人物,均为米开朗琪罗亲手绘制。他本人曾在给朋友的信件中,用一幅素描示意长时间在脚手架高空保持后仰创作的姿势,有多难受。
1534年,59岁的米开朗琪罗离开了佛罗伦萨,移居罗马。之后,他接到了教皇克雷芒七世的委托,在西斯廷教堂的祭坛墙上绘制《最后的审判》。这幅壁画也耗费了艺术家五年的时间,绘制了三百多个人物。值得一提的是,他将本人的形象,附着于画中被剥皮而殉教的使徒圣巴塞洛缪的皮囊上。在构图设计上,他非常大胆地将神像绘制为正面裸体。
《杰作何以诞生:影响艺术史的18位巨匠》是一本杰出的艺术普及作品。这本书展现了公元13世纪到17世纪18位杰出的欧洲艺术家,包括乔托、扬·凡·艾克、安托内罗、达·芬奇、博斯、丢勒、乔尔乔内、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等。书作者着眼于叙述艺术家诞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叙述了这些艺术家创作出的杰作所依循的创作理念、美学思想以及在其个人创作生涯中产生的影响,对照介绍了艺术家之间在创作手法、美学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关联。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比较集中凝练地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最为璀璨绚烂的艺术成果的产生过程,深切品读那些伟大心灵和不朽思考通过艺术杰作得到的形象化呈现。
正如书作者在全书前言中所谈到的,“当今天的游客步入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仰望绘在天顶和墙壁上的巨制,会叹服于一个人所能释放的能量和驱动它必备的野心。但人们很难想到这是米开朗琪罗的奉命之作,仅仅占据了雕塑家宏愿的一个角落”。
书名:《杰作何以诞生:影响艺术史的18位巨匠》
作者:孙琳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