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文明五千年》有感

侯擘(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2025-05-21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周易·乾·文言》中记载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在本书的释义为:“牛在田间耕作,意味着农业生产正在进行,天下亦随之进入文明时代。”本书将农业的生产视为文明的开端,并从文化角度切入,通过文化的发展脉络,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科技进步、哲学思想等方面巧妙地展现出来,足以体验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比较重要的点是文化的沉浸感,中华文明发展道路就像是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剖析历史,不仅让我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而且还带动我去主动探寻中华文明以独特的命运延续至今的原因。

作者冯天瑜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是中国文化史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参与构建现代学术意义的文化学及中国文化史学,致力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论题探讨。本书是其著作风格的集大成者,将历史事件微观辨析与文明发展宏观把握相结合,通过义理、考据、辞章互相辅助,从地理、经济、社会、国际等四方面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文化五千年发展脉络,并从人文传统、伦理中心等五个特点叙说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尤其提出文明涉及器用、制度、行为、观念诸层面,重点在观念层面。

而观念层面则体现出中华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体的独特品格,而书中彰显出来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品格正是触动我的心灵。我认为读书最重要的是把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历程相互印证,好的读书方法是遇到关键的历史事件时把书合上,沉浸式体验历史,体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感受历史大势与个人的命运沉浮。一边以知晓历史的观察者角度去看当时历史事件的底层逻辑,一边以参与历史的见证者角度去体验历史事件的现实抉择,通过两个角度互相验证,最后悟出自己的心得。就拿顽强不屈这一品格来说,可以体验到中华文明的历史内蕴。以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自三国魏晋以来,门阀政治掌握着人才选官渠道,我们现在看隋唐科举制度的设立,是隋唐统治者对人才选拔的重视,同时也应以当时读书人的角度去看,那就是通过顽强不屈、自强自立的品格从世家门阀中争取到选官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以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为代表的中华文明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体现了创新精神,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中华文明正是在不停地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前进,秦始皇通过一统六国形成大一统文化,汉武帝独尊儒术形成的文化推崇造就儒道千年的地位,在这历史发展的期间,以改革和变法为主的创新贯穿了这一主线。秦国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等,都针对当时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改革,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

而踏入新征程的今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举措。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华文明将以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精神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薪火相传。

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明的传承者,不仅需要耕耘古人的智慧,更需要勇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微信图片_20250521153502.jpg

(供稿:王茜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