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南亚次大陆上出土的许多遗迹逐渐帮助历史学家、文化学者、考古学家逐渐完整了对印度早期历史进程的记述。当然,在印度,仍有一些人简称诸如《梨俱吠陀》产生于几千万年以前,并由此论证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原生宗教具有比可考历史更为悠久的记录。
但抛开人为塑造而缺乏依托的“观念”,仅就可考历史和文献记录来看,雅利安人在进入印度后重新创造出比远古印度文明更加辉煌,也更加深邃的文明。这种深邃指的是雅利安时代(公元前1500-前1000年间)的印度,开始涌现出后来影响深远、散播到东亚、东南亚等广大地区的一些信仰观念。比如当时的雅利安人深化了对宇宙的思考,不仅创造出许多超上诸神,而且还思索宇宙的起源,得出了“无”、“零”的概念。
在公元前1000-前700年,印度雅利安人的扩张几乎覆盖了整个南亚次大陆,而他们建立的国家也逐渐朝着世俗王国而非宗教国度的方向发展。到了梵书时代,印度文明在精神层次上进一步上升,开始致力于性灵论,倡导吠檀多冥想。基于奥义书的研究,当时的人们坚信瑜伽练习、坐法、练气、控制饮食都能有助于感悟宇宙的真谛。
印度文明发明了“梵”这个概念,也就是基于梵天的神圣性中产生的中性的一元本体,与个人的自我等同。在他们的文明概念中,自我等于一个宇宙,为了控制宇宙,一个人只要控制好自己,摆脱欲望的罗网。受此影响,还进一步提出“业力”的概念,也就是我们当下、此世的行为,会决定我们未来的生存处境,而且不限于今生今世。这种观念就是所谓轮回,最初并不是宗教性的,但最终因为印度产生的宗教的影响,而散播广远。
佛教最初产生于印度,深化了前述的印度文明的一些观念性、理念性成果,比如将“解脱”进一步表述为“涅槃”。
耆那教也是印度本土触角的宗教,创始人也是具有王室背景的,后来被称为“大雄”,其奉行比佛陀还要严厉的苦行。耆那教的理念是,万物都有生命,哪怕是岩石,哪怕是蚯蚓,一直到众神,耆那教的价值理念中,没有无数个宇宙自我,但存在业力、轮回、作恶后遭受劫数等说法。耆那教推崇非暴力。
长期致力于研究印度历史而享誉世界的美国历史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斯坦利·沃尔波特在其所著的《印度史:东方古国的旧邦新命》一书中,用多个篇章向读者描绘了在印度近代以前,在政治、社会、文化、思想上处于失衡发展状态的文明进程。这种失衡,表现为一方面印度次大陆被多次征服,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有征服者进入这片拥有辽阔纵深和漫长海岸线的次大陆,重建统治,总体而言几千年里,印度没有建立过非常长久的、统一的大一统国家;但另一方面,印度在精神文明尤其是哲学、思想、艺术、文化方面却有着非常杰出的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数学、天文、宗教、艺术等许多方面的成果。
如书中所说,印度在公元前184年到公元320年间,因为贸易的扩大、财富的增加而刺激了印度教思想和艺术的发展。这个时代,佛教在印度发展为大乘佛教,崇拜菩萨,与佛陀时代的信仰体系相较有了明显变化。而婆罗门教也作为一种信仰出现,从吠陀的火祭转变为对毗湿奴或湿婆的崇拜——婆罗门教最初完善发展为印度教,开始编制更为体系化的创世神话,制造信仰符号。
印度教最终成为印度次大陆上除了后来传入的伊斯兰教以外,覆盖最广、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如《印度史:东方古国的旧邦新命》书中所解释的那样,印度教相比佛教、耆那教,包容了政治、社会体制中的不平等性,因而很受婆罗门贵族的欢迎,而且通过向大众允诺在渡过吃苦一生后可以得到解脱,这对于劳苦大众也有很强的吸引力。甚至而言,印度教还专门发展出教派,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的一些宗旨,在后二者原本的信仰地区广泛传播,成功取而代之。
令人惊讶的是,在公元7世纪,随着密教在印度的兴起,这打破了先前印度本土产生的三个宗教推行的一些道德律令。如《印度史:东方古国的旧邦新命》书中所说,密教与印度教、佛教的一些融合,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尼泊尔以及邻近的印度部分地区,更深远的影响是,密教讲求的一些仪式,改变了印度本土的瑜伽,将之前作为精神修炼的瑜伽改变为力量瑜伽,更加讲究对身体的控制、行为、姿势、气息的练习。
书名:《印度史:东方古国的旧邦新命》
作者:(美)斯坦利·沃尔波特
译者:李建欣、张锦冬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出版日期: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