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次,公交车上,地铁上,还有就是堵满车的高架桥上,嘈杂,紧张,乏味。
为什么我们如此之忙?清晨迅速从床上跃起,极快的速度搞定本来从容吃完的早餐,然后就是赶去上班。下午,乃至晚间,甚至深夜,我们又原路返回。
而在上下班之间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们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我们精疲力竭,不堪重负。
不仅如此,我们还不可避免一次次地做选择,我们需要跟时间赛跑,还要注定放弃很多我们原本想要却不能要、无法实现的选择。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管理学院教授凯茜·霍姆斯在其所著的《时间贫困》一书中提出,当代人总体上处于“时间贫困”,也就是说,各种事项的堆积以至于我们可支配的时间太少,甚至而言,我们被迫一次次放弃许多本该做的事:
我们本该在周末陪孩子去爬山/打网球/游泳/看电影,如果我们不加班的话;
我们本该每天认真洁牙,耐心用牙线,如果我们不是早起时间跟上班时间凑得太近的话;
我们本该经常研究自己的投资,而不是当个“甩手掌柜”那样,把一切都抛给基金经理,所以,最终我们亏了很多钱;如果我们不是通勤时间太长的话;
我们本该陪年老的爸爸/妈妈去钓鱼,如果我们不是手里堆的工作太多的话;
……
凯茜·霍姆斯说,如果每天我们可支配时间低于2个小时,就属于“时间贫困”,这个数值月底,我们就工作、生活得越窘迫,会经常性自己发问,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当然,如果我们没了工作,就会出现大量的闲暇时间,这是我们所不乐于接受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们的日常安排被打断,比如已经确定的会议、商务洽谈被取消,又或者因为高铁、航班延误,我们被动无助地待在车站、机场甚至客舱内,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获得很多时间,但是会感到更加恐慌。
这本书由此提出一个概念,那就是如果在一天中,我们可以获得2-5个小时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就将使得我们获得必要的幸福感。
书中阐述了“时间贫困”给我们带来的健康影响、信心危机,但着重强调指出,大多数人所感觉到的“时间贫困”,其实并不是绝对性的,而是带有相对性,也就是本可通过时间上的优化调整,精简掉部分不必要、不急需、过于琐碎的安排,从而让时间呈现集约化分布,让我们真正得到时间做完、做好自己想要做、该要做的事情。
按照书作者的建议,要实现这方面的目标,首先就要非常精准地记录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然,这需要诚实,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在时间管理上的不足。书作者指出,我们还需要记录自己在消耗时间时的情绪。
也就是说,我们的时间管理、时间评估与重新排序安排,其实可以根据意义、急迫程度、趣味性、情绪良好度等指标来进行重新调整。如果我们感觉时间贫困,一个直观的策略就是将时间投资在能够让自己快乐起来的事情上,比如陪伴自己的爱人、孩子、父母,回馈他们、她们对于我们的付出。在这种时间安排中,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归属感、亲情和心灵放松。
如果我们时间富余,但是利用效率不高,而且时间安排上也不合理,常常在空耗时间后又面临没时间做别的一些事的窘境,那么就有必要让自己在时间比较富余、充足情况下所做有意义、情绪良好的事情时,深化谈话内容,挖掘事情深度,更多的学会倾听。
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巨大的不快乐,这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自己迷失了对工作意义、愿景的把握。工作的意义往往在于,这是实现人生、成就自我的最良好方式。当然,任何类型的工作都不免转化为具体的、琐碎的事务,这让哪怕再有耐心的人常常也感到无奈,所以,我们需要经常开展具体的心理建设,也就是推动自己不断深化对于工作方式、工作内容的意义的理解。书作者还指出,与之相关的就是,我们可以相对有效地利用好自己的通勤时间,比如乘坐公交、地铁通勤的人就可以听听有声读物,通过音频语言课程来学外语,还可以通过微信以文字的方式跟自己想念已久的家人、朋友聊聊天。
必须指出的一点是,要摆脱时间贫困,我们终将迎来一个比较艰苦的挑战,那就是书作者所说的“数码脱瘾”,也就是要学会让自己及时地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家务、陪伴家人等一些重要的时间安排上,不要总是在这些时候分心将时间消耗在社交媒体、视频播放和游戏上。
书名:《时间贫困》
作者:(英)凯茜·霍姆斯
译者:柳菁、万佳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