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之际,心绪难平,回溯 “中国中药资源大典”丛书:《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标本图集》(全十卷),从2020年到2025年,从策划到付梓,漫漫长途,诸多感触。此丛书,于我而言,既是一段学术耕耘的艰辛历程,亦是一场与黔地中药资源的深度对话,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传承使命,在岁月的长河中泛起层层涟漪,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贵州,这片山川毓秀的土地,孕育出品类繁多的中药资源,犹如一座亟待挖掘的宝藏。早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中,贵州就以发现新物种4个、新记录属2个的卓越成果,彰显出药用植物资源的极高多样性。我们深知,这些隐匿于深山野径与民间乡野的珍稀资源,若不加以系统整理与传承,便可能在岁月的尘埃中黯然失色。于是,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与好奇,我们踏上编纂之旅,期望将贵州中药资源的丰富与独特完整呈现于世。
前期筹备,仿若于迷雾中寻路。数十支普查队深入贵州88个县(市、区),翻山越岭,风雨无阻,调查贵州中药民族药资源。这些资源如散落的珍珠,被普查队员一一拾起。同时,研究人员查阅海量中医药典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国植物志》《中华本草》到地方医药志,在张张纸页间严谨探寻有关贵州中药民族药的记载,与当下资源现状进行比对印证,力求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贵州中药资源变迁图谱。
选题策划阶段,辗转难眠。如何将贵州中药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完整呈现,又不失条理,是萦绕心间的难题。反复思索,终以卷册划分,聚焦不同主题:卷一聚焦普查成果,收载了187种具有贵州特色的药用植物腊叶标本,从基源、性状、分布、性味归经到功效主治,详尽介绍;卷二、卷三深入苗药领域,精选贵州常用苗药腊叶标本,详述其药性与属经、质征、走关与入架、功能与应用等;卷四则深入贵州少数民族植物药,收录布依族、侗族等6个少数民族的药材基源腊叶标本,展现各民族药用经验;卷五着眼栽培品,对比野生品与栽培品的异同,为中药资源研究与乡村振兴提供支撑;卷六聚焦药用矿物,收录70余种矿物标本,依化学成分分类,详述其性状与功效;卷七探索药食同源,收录120种植物腊叶标本,阐述其药用与食用价值;卷八深入药用蕨类,收录120种蕨类植物,填补国内研究空白;卷九聚焦药用动物,系统整理贵州药用动物资源;卷十则展示药用菌类,呈现贵州独特的菌物资源。这一框架,宛如一扇扇通往不同知识领域的大门,满心期待又忐忑不安。
编辑过程中,字斟句酌,如履薄冰。面对普查数据、标本照片、药效描述,深知其背后承载着科研价值、历史意义与文化传承的重任。对每一种药用资源的介绍,从基源、性味归经到功效主治,不敢有丝毫懈怠。为确保准确性,与专家反复沟通,对专业术语字斟句酌,力求既契合学术规范,又通俗易懂。当看到新物种、新记录属的腊叶标本,内心满是震撼,它们是大自然馈赠的珍宝,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在介绍苗药等民族医药时,深知其背后蕴含的民族智慧与文化根基,不敢以猎奇心态对待,而是深入挖掘其药性理论、用药规律,期望能让更多人领略民族医药的博大精深。
图片编排,亦耗尽心力。高清腊叶标本照片、矿物标本照片、药用动物标本照片,它们是丛书的灵动之眼。与摄影师、标本馆工作人员紧密协作,甄选最能体现资源特征的标本,调整光影、角度,使其与文字相得益彰。一张张标本照片,似是光阴的定格,将贵州中药资源的样貌永久留存,为科研、教学、产业发展提供可视化支撑。
丛书问世,收获诸多荣誉。卷一至卷三是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卷一,卷五至卷十分别入选2021年、2022年、2024年贵州省图书重点选题计划;卷一至卷三荣获第二十九届中国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卷一至卷四荣获2022年度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这些荣誉,是肯定,更是鞭策。它证明我们的努力未被辜负,贵州中药资源的独特价值得以被看见、被认可。但深知,荣誉背后,是团队无数日夜的汗水与坚守,是专家严谨的审校把关,是贵州这片土地深厚底蕴的滋养。
回首往昔,编纂与出版之路虽充满艰辛,却也收获满怀充实。我们以笔为锄,以纸为田,在贵州中药资源的广袤天地里精耕细作,期待这套丛书能为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为守护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贡献力量。贵州中药民族药资源如浩瀚星河,我们仅撷取其中一抹微光。未来,愿有更多同路人,共赴这场传承与创新的漫长征程,让黔地中药之光,照亮更多黑暗角落,惠及世人,泽被后世。(作者系贵州科技出版社项目负责人、策划编辑、责任编辑 )
责任编辑:聂慧超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