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引进版译著搭建戏剧文化桥梁 《发现小丑》新书BIBF现场发布
张馨宇 | 2025-06-23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6月20日,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BIBF现场举办英文引进版翻译作品《发现小丑》新书发布会。这部由耶鲁大学戏剧系主任克里斯托弗・贝耶斯所著的“小丑训练体系”奠基之作,经表演教育者罗宇与青年译者陈一诺联手译介,首次完整呈现于中文读者面前。发布会上,两位译者围绕翻译实践与戏剧技巧及衍生出的疗愈作用的深层关联展开分享,生动诠释小丑艺术从舞台表演到生命疗愈的跨界价值。

 微信截图_20250623171049.png

作为耶鲁大学戏剧系核心课程教材,原版《发现小丑》自出版以来便被誉为戏剧教育领域的革新之作。该书聚焦家喻户晓却又神秘莫测的“小丑”,带领读者踏上一场关于发现自身独特性与幽默感的探索之旅,寻找真实而富有玩心的自我,以及它与喜剧世界独一无二的关系。

作者克里斯托弗・贝耶斯基于其30余年剧场实践与教学经验,创造性地将小丑表演解构为“撕掉社会面具的心灵练习”。在克里斯托弗的小丑训练系统,没有繁复的理论、技巧或标榜“专业”的光环,而是用真诚、细腻的语言启发学生在极致的人性、幽默甚至脆弱中,找到真正的力量,用“最真实的我”去回应这个世界。这种突破传统戏剧理论框架的理念,将小丑艺术从娱乐表演提升至“未被社会化的自我探索”层面,为戏剧疗愈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支撑。

 在作者眼里,小丑就是那个未被社会化的自我,充满了纯真和美好。他巧妙地打通了舞台和生活的界限,引导读者发现小丑的过程。这远不止是艺术课堂上的专业表演指导,它更像是一段特殊的人生疗愈之旅,让每个人奔忙之余记得时常回头看看,找回那个失散已久的“内在小孩”。

当红鼻头加圣诞装在教堂与需要帮助的人群相遇,我第一次理解小丑是打破隔阂的魔法。17岁的译者陈一诺,在书中前言回顾了加拿大高中戏剧课的特殊经历——她与搭档穿着圣诞老人装束,用“把自己缠进包装纸”“驮麋鹿跑场”等“笨拙”的小丑表演,让残障观众主动参与互动。这段用身体喜剧搭建沟通桥梁的体验,促使她在找到英文版《发现小丑》时萌生翻译念头:“克里斯托弗说小丑是‘未被社会化的自我’,这与我们用荒诞表演唤醒情感共鸣的实践不谋而合。”

作为曾主演电影《洋妞到我家》、从小与20余位国际互惠生共同成长的跨文化青年,陈一诺将多元视角注入翻译实践:在原封面存在版权保护时,她担当了译作封面及插画的设计,她将难以超越的原封面简化为蓝莓、西红柿、香蕉拼贴出的笑脸,像“小丑”那样的笑脸,以“日常食材的荒诞组合”诠释“人人可发现的小丑本真”,让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

与之形成理论呼应的是译者罗宇的专业思考。这位深耕表演教育的研究者在译文中构建东西方对话框架:“当西方小丑训练强调‘暴露脆弱的勇气’,我们正重新发现京剧丑角‘丑中见美’的美学传统。”她认为译著的价值在于为中国戏剧教育提供镜鉴:“技术可被AI复制,但小丑即兴中的生命质感永远独一无二。”这位在中戏任教的青年教师也是山下学堂创始人之一。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图书出版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选择在BIBF上发布此书,旨在凸显其“文化桥梁”属性:“当青年译者的鲜活实践对话学者的理论建构,西方戏剧理念与中国美学传统在此碰撞,《发现小丑》的出版本身就是一场跨界的文化实验。”他表示,《发现小丑》的出版不仅是一次版权引进,更是一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戏剧疗愈实验,为中国戏剧教育乃至社会疗愈领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镜鉴。

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这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译著,正以其独特的跨学科视角,为当代人提供了一条通过戏剧艺术回归本真自我、重建情感链接的新路径。正如译者罗宇、陈一诺所言:“小丑不是舞台上的特殊存在,而是每个人内心未被驯化的纯真部分。当我们敢于在生活中展现那份笨拙与真实,疗愈便已悄然发生。”

责任编辑:张馨宇

复审:穆宏志

终审:马雪芬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