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宁(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巴金选集》《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琅琊榜》《欢乐颂》……这些具有市场冲击力的文学文化艺术类读物背后,有一个共同标签: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文艺社成立于1984年,奉行“荟萃精华,挖掘原创,崇尚文化,追求高雅”的出版宗旨,是一家发展稳健的专业文学艺术出版社。2016年,四川省省委宣传部提出“振兴四川出版”的战略目标时,四川文艺社新一任的领导班子刚组建不久。此后,从2015年营业收入不到600万元,到2019年造货码洋超2.5亿,四川文艺社扭亏为盈、大跨步、大发展,上演完美逆袭。
【总编寄语】
2016~2019年,是“振兴四川出版”的4年,也是四川文艺出版社扭亏为盈、大发展、大跨步的4年。两届社班子在摸索中前进,将重点放在现当代文学精品方面,着力提升原创出版能力,出版有影响的当代文艺作品,打造有特色的地方文艺出版社,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特色品牌。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文艺方向,做专业的文艺出版,形成富于创新、充满活力的出版人才队伍,为助力文化传承,为四川文化地位的提升贡献力量。
抓住机遇,转观念、找定位
抓住“振兴四川出版”机遇,四川文艺社积极转变观念,从制度改革到人员调整、发展规划调整,以全新面貌谋发展。
“振兴四川出版”号角传来时,四川文艺社社长吴鸿带领的领导班子紧抓机遇,对内转变观念,梳理自身问题,进行全新的发展规划、人员调整和全方位制度改革;对外,积极争取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公司的政策措施支持。2016年底,改革初见成效。2017年,该社跻身四川出版的排头兵行列。
然而,在“振兴四川出版”的关键时期,突如其来的噩耗使该社再迎艰巨考验。2017年6月,四川文艺社社长吴鸿突然病逝。该社总编辑张庆宁表示,吴鸿社长的突然病逝,是“振兴四川出版”和四川文艺社的重大损失,也将这4年划分为两个阶段。
四川文艺社紧急调整状态,重新摸索前进。2018年以来,新的领导班子逐渐摸索出新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一方面延续吴鸿社长制定的优良发展思路,继续发展文艺社初步建立的优质文学产品矩阵和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依据中宣部关于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振兴四川出版”的总体形势变化,以及“三精”出版理念,向专业化、品牌化文艺出版社的方向优化转型。“文质兼美,既符合“三精”出版理念,也是文艺社不负时代的出版追求。”张庆宁说。
用好平台,找亮点,理思路
制度、队伍、发展目标改革推进的同时,四川文艺社产品架构进一步明晰,形成五大板块。
引名家,出精品,建立作家作品矩阵。2016年,该社社长吴鸿上任后,带领团队积极联络国内知名作家,策划精品图书。四川文艺社逐步汇集了王蒙、阿来、余秋雨、贾平凹、冯骥才、张广天、虹影等一系列名家。同时,本着“带文学大师回家”的思路,打造了《巴金选集》《沙汀文集》《王火文集》《马识途文集》等老作家作品集。随着80、90后编辑成长为中坚力量,提出为年轻读者打造汉语阅读新模式的思路,四川文艺社也出版了一批贴近青年读者、符合市场潮流的原创文学作品,如《琅琊榜》《欢乐颂》《超禁忌秘密》等。尤其是在影视剧爆火之前就将《琅琊榜》《欢乐颂》等收入麾下,显现团队内容甄别的眼光。
2018年6月24日,《马识途文集》(18卷)在四川省图书馆首发。2015年该项目启动后,核心团队成员数次去到马老家中,与马老及其女儿商议出版事宜,到文集扎实呈现在104岁的马老面前、高质量地呈现给读者,几度春秋。张庆宁表示,该套文集的出版是自己从业多年来印象最深刻的产品打造经历之一,也是四川文艺社精品打造的一个缩影。
从打基础到出效益,经典名著“出新”。2015年,关注到公版图书的市场潜力和已有资源,吴鸿带领团队推出“经典译文”“成长必读”系列200余个品种。这些产品为四川文艺社扭亏为盈提供了强大支撑,成为“振兴四川出版”前期一大发展经验。2018年下半年,该社又转换思路,改造“凡尔纳海洋三部曲”“经典爱情三部曲”等系列产品,拓展公版书发掘的全新经验。
成系列、成规模,少儿文学出版蒸蒸日上。近年,四川文艺社成套系推出少儿文学精品,在少儿出版领域取得突破。例如,入选中宣部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的李牧雨的“白马可心”系列、“了不起的熊猫宝贝”系列,毛岸曦的“山海岁时记”系列、方先义的“龙隐书院”系列等。
地域文化出版走出新路。四川文艺社挖掘川渝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出《成都街巷志》《中国川菜史》《巴金〈家中的历史〉》《新政之后》等产品,树立了地域文化出版的口碑。
能“文”能“艺”,音乐、国漫两开花。文学出版之外,该社与四川音乐学院强强联合,开发系列校本教材,复兴音乐品牌。此外,该社试水原创漫画市场,扩展文艺边界,推出了《琅琊榜》《藏锋行》系列漫画。
“华丽转身”,文艺川军再造辉煌
这4年,四川文艺社“华丽转身”,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均取得突破。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2016~2019年,四川文艺社在入选项目、获奖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琅琊榜》《瞻对》《妹方》等多种图书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和提名奖,《熊猫宝贝核心价值观绘本》等多个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四川新文学大系》《李金发诗全编》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经济效益方面,四川文艺社从2016年后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到2019年,该社造货码洋超2.5亿,跻身地方文艺社前列。
社品牌+子品牌,文艺川军崭露头角。四川文艺社出好书、出精品,逐渐在全国文艺出版队伍中崭露头角,并培育了特色鲜明的子品牌。例如,“副本译丛”成为外国文学出版的旗帜性品牌;紧跟有声时代潮流,“大声武气”也初步成为四川一大知名声音品牌。在张庆宁看来,出版社品牌以优质内容资源为基础。一个出版品牌的第一属性是文化价值和固定集群,第二属性是足够长的影响时间。不过,张庆宁也坦言,四川文艺社近几年通过细分产品线,在系列单品上有优秀品牌诞生,但还没有真正形成拳头品牌,需要在策划、维护和投资等维度对这些品牌进行管理,使子品牌和社品牌共同成长。
做好做精谋发展 融合探索广开花
2019~2020年,四川文艺社再度做出一系列重要调整,明确定位、有针对性发力,坚守文艺出版主阵地的同时多向拓展,并大胆迈出融合发展步伐。
优化产品规划,打造精品,做出亮点。2019年,四川文艺社大胆改革,按照N+1的模式,将编辑部门划分为1个综合编室+N个策划编室,2020年又对策划编室实行社领导责任制改革。未来,四川文艺社将推出系列原创文学精品,包括大型重点项目《张枣文集》《李金发文集》等。少儿文学方面,“管家琪讲中国妖怪故事”系列也将面世。同时,该社还将推出《四川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系列教材》,以及音乐文、研究、普及类读物,推出《逆行者》《帝血》等国漫延续品种,继续拓展川渝地区历史人文、美食文化等相关项目,不断拓展产品格局。
外国文学板块,该社今年推出的《七个疯子》表现不俗。张庆宁表示,四川文艺社将继续深入挖掘东欧、拉美、东亚、东南亚地区等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的文学作品,推进中拉文学合作出版工作室建设,推出《名望与光荣》等产品,争取形成独特品牌。张庆宁提到,中外交流工作中,四川文艺社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输出带动引进,以引进反哺输出。
谨慎尝试、大胆开拓,布局融合发展。2018年,该社将原有起步较早的数字出版部、影视IP孵化部、版权贸易部整合为统一的版权部,进一步强调全版权包装和操作,开启包括数字版权、有声版权、影视改编权、游戏版权以及外文版权等在内的全新运营模式,也适当规避了市场风险。
成立于2019年4月“大声武气”是该社融合发展尝试的步伐之一。作为该社立志打造的既文艺又紧跟时代浪潮的有声分享平台,“大声武气”拥有独立知识产权。据张庆宁介绍,“大声武气”品牌规划包括畅销有声书开发、特色有声栏目打造,轻社科课程开发、声音主播培养、社群构建等方向。其中,《万物生灵——冯骥才写给孩子的散文》有声书与图书同步上线,目前收听量已超2万次,并反向促进纸书畅销。据悉,该书目前已销售近8万册。“大声武气”新栏目《编辑们的茶话会》致力于成为话题“弄潮儿”。该栏目为“大声武气”带来更多关注的同时,也吸引成都方所的有声公众号、成都双眼井社区等寻求合作。张庆宁表示,下一步,“大声武气”将在扩展粉丝流量、提升节目质量等方面做更多努力,使其成为真正能代表四川文艺与文学出版的声音品牌。未来,该社也会利用已有品牌资源,尝试更多融合产品开发,例如音乐在线学习平台。
“振兴四川出版”连连告捷,四川文艺社领导班子和团队对未来发展满怀豪情。张庆宁表示,四川文艺社将继续坚持文艺方向,做出特色,助力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