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价暴跌崩盘,印刷厂、渠道商、造纸厂谁能笑到最后?
王三好 | 2021-07-23
收藏

近日,多家造纸、印刷圈上市公司披露了半年业绩预告。


自4月上中旬以来,虽然遭遇纸价连续下跌,纸业巨头在这半年时间里仍然赚得盆满钵满。比如,晨鸣纸业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可达20亿-21亿元,同比增长287%-307%。一季度,晨鸣纸业的净利润为11.79亿元。也就是说,二季度它净赚了8.21亿-9.21亿元。


太阳纸业预计净利润可达21.54亿-22.94亿元,同比增长130%-145%。一季度,太阳纸业的净利润为11.08亿元。也就是说,二季度它净赚了10.46亿-11.86亿元。


谈及业绩大幅向好的原因,两家巨头都提到:上半年市场景气度较好,带动盈利能力提升。与纸业巨头相比,印刷圈上市公司的境遇则不尽相同。


同样以烟包印刷为主业,东风股份预计扣非前和扣非后净利润比2020年同期增加1.55亿-2.57亿元,同比增长60%-100%;金时科技预计净利润为3700万-4200万元,同比下降43.57%-50.29%。前者受益于烟包及药包业务发展良好,后者则主要是由于在2021年湖南中烟和安徽中烟的业务招标中失利出局。


此外,受益于疫苗包装需求旺盛等因素,环球印务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75%-102%,达到7243.77万–8361.38万元。


以图书印刷和教育培训为主业的盛通股份,随着包装业务的发力,也分享到了疫苗包装爆发的红利,净利润预计可达5000万-7000万元,上年同期则为净亏损1263.51万元。主做快递物流包装的天元股份,预计净利润为2100万-2300万元,同比下降29.06%-35.23%;以天津海顺印业和天津新华印务两家子公司为主体的滨海能源,预计净亏损1400万-2100万元,比2020年同期有所放大。


谈及业绩下滑原因,两家企业首先提到的都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作为造纸企业的产品和印刷企业的原材料,纸张价格的大幅上涨,给前者带来的是节节攀高的利润数字,给后者带来的则是不断累积的成本压力。不过,自4月上中旬以来,随着纸价出人意料地崩盘式下跌,作为产业链上下游,造纸企业与印刷企业围绕定价权的博弈,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新周期。



纸价崩盘,造纸企业出手护盘


从暴涨到崩盘,本轮纸价周期拐点来临之快,远远超出预期。虽然多位久经阵仗的老板都曾说过:纸价是怎样涨上去的,就一定会怎样掉下来。


从2020年六七月份起步到今年4月上中旬调头向下,本轮纸价疯狂的顶点出现在3月初。在白卡纸一举大涨近2000元吨价破万的带动下,铜版纸、双胶纸的价格也大幅跟涨。然而,在造纸企业看似强悍的价格控盘能力背后,市场的压力已经在悄然累积。


根据专业市场监测结构卓创资讯发布的数据:双胶纸价格在3月中下旬率先触顶,含税市场均价的高点止步于截止3月21日一周的7410元/吨。白卡纸、双铜纸则均在4月上中旬触顶,含税市场均价的高点分别止步于截止4月11日一周的9866元/吨、7385元/吨。


触顶之后,三大纸种的价格走势略有差异。其中,白卡纸价格前期跌势相对平缓,后期则明显加速;双胶纸、双铜纸价格前期跌幅相对较大,后期表现则优于白卡纸。


截至7月21日,白卡纸7日市场均价为6343.75元/吨,比高点下跌35.70%;双胶纸、双铜纸7日市场均价分别为5504.17元/吨、5540.00元/吨,比高点下跌25.72%、24.98%。而要从现在的价位涨到前期高点,白卡纸的涨幅需要达到55.52%,双胶纸、双铜纸也分别需要达到34.63%、33.30%。纸价在短短3个多月时间内的崩盘式下跌,自然令造纸企业倍感焦虑、心有不甘。7月15日前后,包括APP(金光集团)、博汇纸业、万国太阳、晨鸣集团在内的四大白卡纸企业出手护盘,宣布各自旗下相关产品在当前售价基础上上调500元/吨。同期,多家大型纸张渠道商也发布涨价通知,响应造纸企业的维稳举动。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造纸企业近期第一次出手护盘。7月12日,多家铜版纸企业同日发函维稳,宣布各自产品的市场指导底线价,或最低售价,或发货执行价,为5800元/吨、5900元/吨。6月28日,晨鸣集团面向华南地区渠道商发出知会函表示:目前各渠道社会白卡纸价格报价不一,售价严重倒挂,影响市场秩序,为维护华南白卡纸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正常的渠道运营,决定其某品牌白卡纸6月结算价不低于7010元/吨,7月不低于7210元/吨。


6月24日前后,多家文化纸生产企业发函表示,各自旗下特定双胶纸产品市场指导底线价、最低售价为5700元/吨。短短20多天时间,从双胶纸、铜版纸,到白卡纸,三大纸种主要生产企业先后出手护盘,试图用市场底线价、最低售价的形式规范日趋混乱的价格秩序,这样的操作可谓前所未有。至于四大白卡纸企业的集体喊涨,目前看来也更像是一种维稳策略,能否真正落地还不得而知。



市场乱象,凸显纸厂、渠道商分歧加剧造纸企业的维稳举动是否有效?


从双胶纸、铜版纸的价格走势看,似乎发挥了一定作用。从6月24日前后相关企业发布市场指导底线价到7月21日,卓创资讯监测的双胶纸日市场均价呈现持稳走势:由5650.00元/吨降至5500.00元/吨,微跌2.65%。自7月14日开始,更是连续稳定在5500.00元/吨。而在7月12日部分铜版纸企业发布市场指导底线价后,卓创资讯监测的双铜纸日市场均价则连续保持在5540.00元/吨。


不知道各位老板是否注意到:造纸企业发布的市场指导底线价也好,最低售价也好,发货执行价也好,本质上都是说给渠道商,而不是印刷企业听的。为什么会这样?在三好同学看来,这凸显了在纸价下跌过程中,造纸企业和渠道商对市场未来走势预判上的分歧,以及造纸企业对渠道商控制力的下降。


实际上,本轮纸价由暴涨到崩盘,便首先始于渠道商的价格松动。3月初,白卡纸价格被强拉过万。此后,造纸企业虽然仍不时喊涨,市场价格却陷入僵持和博弈状态。经过约两个多月的小幅波动,渠道商率先放弃“抵抗”,白卡纸价格开始加速下行。5月下旬,当造纸企业给出的白卡纸市场指导价仍高达9300元/吨时,便曾有老板表示:已经有渠道商扛不住了,以8800元/吨左右的价格出货。到了6月初,造纸企业仍在竭力维稳,渠道商却已经在竞相降价抢单,并最终形成踩踏,造成纸价崩盘。


因此,自6月下旬以来,各纸种主要生产企业纷纷发布市场指导底线价、最低售价,实际上是在向渠道商喊话,以期在降低渠道商恐慌性抛售心理的同时,弥合双方分歧,重新掌控市场定价权。


比如,6月24日,有文化纸企业曾在发函中表示:市场上相关渠道的销售价格甚至低于工厂的出货价,导致价格倒挂……7月12日,太阳纸业在发布铜版纸产品市场指导底线价时,有近乎完全相同的表述:市场上相关渠道的销售价格出现低于工厂的出货价格,导致价格倒挂,影响市场秩序……7月15日,APP(金光集团)在白卡纸提价函中表示:公司产品市场售价与公司售价倒挂严重……这一系列表态表明:在过去一段时间,造纸企业对渠道商近乎失控,渠道商的销售价格已经跌破了工厂的出货价。


问题是,渠道商的生意经是:一边买,一边卖,赚的是中间的差价。为什么会出现销售价低于拿货价的情况?这不是在干赔本的买卖么?


首先,渠道商销售价跌破造纸企业的出货价,说明渠道商先于纸企感受到了来自需求端的巨大压力。如果不是市场需求寡淡,谁会有钱不赚,低价出货?


其次,即使是价格倒挂,渠道商也未必是在做赔本的买卖。一方面部分渠道商手里可能有低位购进的库存;另一方面渠道商达到一定销售量能从造纸企业拿到部分返点,只要倒挂不是很严重,完全有可能保持盈利。


第三,之所以有渠道商会赔本甩货,通常是因为形成踩踏后的恐慌心理和挥之不去的资金压力。由于前期纸价向好,不少渠道商都囤积了一定的库存。而屯纸是需要钱的,在纸价调头向下大幅下跌时,那些资金压力大的渠道商便不得不含泪“割肉”。因为纸放在那里永远是纸,还面临着贬值风险。只有通过出售,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现金。



维稳之后,纸价走向何方?


在纸价由暴涨到崩盘的过程中,为什么是渠道商率先感受到市场的压力?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渠道商离市场更近。虽然部分造纸企业也有直销渠道,但广泛服务于中小印刷包装企业的渠道商,显然更容易感受到需求端的冷暖变化。二是多数渠道商的抗风险能力,远不及部分大型造纸企业。在一路飙涨的纸价遇到需求端的抵抗时,大型造纸企业可以通过停机限产调控市场供需和价格预期,却很少有渠道商敢冒生意停摆的风险逼印刷企业就范。因为渠道商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买”和“卖”。没有“买卖”,它不仅会面临现金流方面的巨大压力,还将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


因此,在本轮纸价上涨周期触顶变向后,渠道商可谓表现出了满满的“求生欲”:对印刷企业的态度,从价格飙涨时的爱答不理,到市场盘整时的主动示好,再到近一个多月来的竞相降价,以致造纸企业不得不出手护盘。在造纸企业维稳之后,纸价将走向何方?从根本上来说,这还是取决于未来一段时间纸张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


从近期来看,铜版纸、双胶纸价格止跌迹象明显。在白卡纸市场,虽然华南地区主要渠道商对造纸企业的涨价号召给予了积极回应,卓创资讯监测的日市场均价却仍在下跌。如果后期市场供需趋于平衡,渠道商的库存降到一定区间,恐慌性抛售心理得以缓解,已经跌至低位区间的纸价便有企稳的可能。反之,如果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激发,即使造纸企业不断发函限价、大声喊涨,恐怕也很难得到渠道商、印刷企业的积极回应。


现在回顾这一轮纸价波动周期,造纸企业对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采取的定价策略其实应该有所反思。就像有造纸企业在维稳函中变相承认的那样,本轮纸价快速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前期涨幅过大。至于前期为什么会涨幅过大?除了成本上涨等客观因素,还有一个更关键的因素是:少数造纸企业利用市场高度集中的强势地位,采取了掠夺性定价的策略。


这一策略从短期来看对造纸企业的业绩提升,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像上半年,晨鸣纸业、太阳纸业、博汇纸业等巨头的靓丽财报所体现的一样。然而,如果放眼更长的时间周期,却会对整个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形成巨大的伤害:利用强势市场地位无节制地拉高售价,看似赚得了快钱,透支的却是未来的需求和空间。


现在想想,自2016年10月以来的近5年时间,纸价似乎已经陷入了暴涨暴跌的怪圈难以自拔。作为产业链上下游,造纸企业、渠道商和印刷企业从应有的相互合作、协同共进,变成了很多时候的横眉冷对、剑拔弩张。这样的局面什么时候才能发生改变?还是那句话:只有当产业链上下游都能放平心态,对利润率有合理预期时,才可能最终实现。当然了,要走到这一天,注定很难。就说到这里。最后,还是祝各位老板好运吧。




本文作者:王三好

转载自“印刷企业家”微信公众号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