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厨房,寻求人生的解法:米其林大厨的《人生厨房》
靳艺昕 | 2023-10-17
收藏

7e30bbb604fc6b51ecf2f2f7f10ba55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早鸟逛书展,不单能买书,还吃到了米其林一星餐厅饼房的花椒恰巴塔。10月15日,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的天府书展上,一场读书沙龙,让人感受了一把从容、恬然的幸福滋味。

面包会有的,厨房会有的,人生的答案也会有的。“早上起来,面对太阳。”“会煮一锅饭的人,流落到无人岛上,也不用担心。”“好吃的东西一点就够。日常餐食越普通越好。”......沙龙现场直抵人心的“金句”,来自成都时代出版社图书品牌“另起一行”出品的畅销书《人生厨房》。

在边吃边聊的“食育”对谈现场,《人生厨房》的策划编辑、创新总监葛维樱,对话米其林一星饼房大厨董瑾芳,和现场热爱美食的读者一道,探讨了“我们的人生,可以向厨房寻求解法吗”?

当天早上8点新鲜出炉的面包,董瑾芳将它们分装打包带好,篮子,手套,湿巾一一细心备齐。之前还一再确认他珍藏的面包刀具能否带进书展沙龙现场,“现切的话会保持面包纤维的软度……”这也许最能体现他不厌其烦的“完美主义”。

40c54001fe67eac5a70e1b92f8456fa

这就是在小圈子里享有高知名度的董瑾芳——不久前成都米其林揭晓,他所在餐厅以全中国厨师团队阵容,摘下米其林西餐一星荣誉。

一个是做了一辈子饭的日本97岁高龄的《人生厨房》作者阿民奶奶,一个是理工科背景的米其林西点大厨,他们的食育观,共同聚焦在一个点上:现代社会无论经济还是科技的发展,明明人们可以离开厨房了,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回归厨房呢?

这本书引发的讨论并不是如何做出一道道美食,而是在忙碌、焦虑、孤独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生活?看起来繁琐、老派甚至婆婆妈妈的厨房,可以是我们人生的C位吗? 

也许,更具共鸣感的是一种现代人对生活的失焦。从身材焦虑,到碳水焦虑,从充满了“厌世感”的“白人饭”,到“糊弄学”一人食,当食物只是一种生存手段,人的生活也被浓缩成了一个生存的基点。

矛盾的是,现代人并不是真的冷淡,钟爱电子榨菜,面对手机屏幕吃饭的人越来越多……“美味”变成了纪录片、下饭剧和吃播,新的传播形式正在让我们远离食物原本的意义。现代人从身体到精神上的问题,已经让“吃饭”变了味。而吃饭,是能使一个人变好的。

阿民奶奶具备了今天所有最吸引眼球的标签:“单亲妈妈”“中年创业”“老年独居”,这本小书展示了一位智慧的女性在厨房里工作和生活的一生。书中的细节处处充满了奶奶对人与自然的爱意,随便翻开一页,就能接收到一点新的能量。

如今,吃饭这件事变得矛盾。许多热播的美食剧,如《舌尖上的中国》成了当代人的“电子榨菜”。然而,在我们面对喜爱的食物的时候,又会变成15岁的那个自己。妈妈与奶奶在厨房和生活里对我们说过千百次的话,会在某一时刻,成为治愈我们的良方。

董瑾芳对此深有感触,在活动现场,董瑾芳说:“我26岁离开了‘特别精密但特别枯燥’的电力系统,人生中感受不到乐趣了,得找点什么,让我转起来,让我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原来,他的目标其实并不是米其林,而是时间。他表示:面包不用糖的时候,发酵时间会更长。食物中蕴含着最珍贵的东西,是时间,这也是与预制菜相反的思考方式。

董瑾芳感慨道,在困顿疲惫的时候,即使是从米其林餐厅出来,仍然会回家,开火,煮面。他说:“那一瞬间,工作离开了我,我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能品尝到细小滋味的人,自己做饭菜的,难吃点也没关系。”

在现场,读者品尝着美味的蛋糕,感受、讲述着这些切入当下人内心的话题,《人生厨房》中的金句也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共鸣,如此质朴,如此美好。这也是一个充满治愈力的人生片断。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