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太空之旅:2024布克奖获奖作品《轨道》中文版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靳艺昕 | 2025-01-10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1月9日,中译出版社在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举办了2024年布克奖获奖作品《轨道》中文版新书发布会。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张宏出席活动。知名作家、北京作家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轨道》中文版译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庆新与中译出版社执行董事、社长、总编辑刘永淳展开深度对谈。

张宏强调,布克奖被誉为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高奖项,《轨道》出版不到1年就在国外售出3万册,广受好评。中译出版社在2022年引进《轨道》,并于2023年《轨道》在国外推出后,便紧锣密鼓地进行翻译和出版。《轨道》中文版集中译出版社的语言与翻译优势于一体,是优秀文学作品“引进来”的典范。

中译出版社副总编辑范伟担任活动主持,她提到,萨曼莎·哈维是2019年以来首位获得布克奖的女性作家,《轨道》则是布克奖历史上第一部以太空为背景的小说。书中讲述了6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宇航员远离地球,来到外太空,在1天24小时内环绕地球盘旋16圈,每一圈发生的所思、所见、所感,以及他们对地球、对人类、对自己的诸多思考。

刘永淳介绍说,中译出版社与布克奖和《轨道》有着奇妙的缘分,是全球首个购买《轨道》翻译权的出版商。中国读者在作者萨曼莎·哈维心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本场活动可以说是顶级组合——顶级的作品、顶级的译者、顶级的作家。《轨道》一书从翻译上来看,既掌握了全书细节,对语言的打磨和思考也尽量做到极致;从设计上来看,这是一本非常精美的小书,拿起来绝对不会累、不会有压力;从阅读体验上来看,它完全不同于读者以往读到的其他任何作品,书中16章,每一章单独拿出来都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书中每个人所设想的东西都是丰富的,既充满了细节,也充满了哲思。该书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视角不同。正如名画《宫娥》里不同寻常的奇妙视角,人类只有跳离地球,才会真正看到地球。书中以绕地球的16圈为章节,一会儿轨道上升,一会儿轨道下降。铺陈在眼前的,是山川大陆河流,是狂风暴雨,甚至台风的形成。读者可以“目睹”地球上发生的一切,点滴变化尽收眼底。在太空中俯瞰地球,它仿佛一个温柔的动物,趴在那里呼吸着。只有当我们回望地球时才知道我们是谁,才知道为什么地球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李洱表示,《轨道》给他一种既陌生又亲切的感觉,是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书。它讨论了一个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即人和他人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和地球的关系以及地球和宇宙的关系。书中真实地描写了6名宇航员在空间站的生活,他们在太空中的所想所感,以及对地球的思考和想念。该书让读者在另一种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历史条件下重新思考人生意义。《轨道》这本书文笔之精彩和精粹达到了澄明的境界,许多片段可以媲美蒙田式散文诗、梭罗式散文诗,读者能够从书中得到多方面的享受。书中的人物、结构清晰,内容纯净、思想深刻,不仅适合成年人,也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林庆新在翻译《轨道》的过程中,努力把对语言的打磨做到极致。林庆新认为,整本书翻译下来是一种美学的享受,译者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感受,并且随时检索太空的相关知识。作者哈维试图用一种“自然写作”的方式来完成这本书。6位宇航员、24小时绕地球16圈的航行,是一种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地球每自转一圈,都是对人类政治的一个蔑视。”在太空上看到的地球非常完美,但实际上人类生活的地球存在着很多不完美。从时间角度上看,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又十分有限。《轨道》从另一种高度看待地球,对人类社会展开了深入的思考。作者的写法十分独特,融合了科幻小说、自然小说、普通小说,但却无法用某一种题材来定义。书中描写的场景不断切换,恰如一首美丽的散文诗。

(责任编辑:靳艺昕,复审:穆宏志,终审:马雪芬)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