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辞:他是新华文轩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成功转型为集出版物生产、销售和多元文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实体的推动者与见证者。建成全国最大的中盘、拥有国内发展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文轩网”,罗勇和他所率领的新华文轩为西部出版发行业打进一剂强心针,如今新华文轩正朝全国强势文化传媒集团大步迈进。(详见第4版)
心灵独白:活学活用,多重的工作经验是我最大的财富;见招拆招,恪守创新分享是出版业者的基本理念。
个人简介:罗勇(藏名:罗桑道吉),藏族,四川省甘孜州雅砻江畔雅江县人。1980年参加工作,1987年11月加入四川民族出版社,历任办公室主任、社长助理、副社长、社长兼党组书记及总编辑等职。2003年任四川出版集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自2008年起任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期间荣获“2005年四川省劳动模范及四川十大杰出青年”、“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12年第十一届韬奋出版奖”等多项荣誉,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出版业领军人物。
■商报记者 邹昱琴
毫无疑问,新华文轩正迎来它最好的时光。
2011年,新华文轩资产总额突破77亿元,与上市前的2006年相比增长210%;净资产也同比增长249%,达到48.9亿元;最终全年实现营业额近50亿元,其中净利润占5.1亿元。凭此,偏于西南一隅的新华文轩,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其先后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优秀企业”、“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政府出版奖先进出版单位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版权金奖”等多项大奖,并多次受到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表扬。而作为新华文轩的CEO,罗勇这一刻多少是欣慰的。
做有担当的集成者
罗勇曾经是四川《甘孜日报》的一名记者,他认为正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做记者的工作经历,为他后来担任四川民族出版社社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回忆在民族社的工作,他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四川九寨、黄龙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他主要负责申报材料的策划组织及编辑工作,为此他费尽心力,而最终的成功申报就是给予他最大的奖励。他说:“不要说军功章有我的一半,这是我个人以及民族出版社为民族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作的一点贡献。”第二件事则是他在任期间组织的一大批国家级出版项目,特别是组织编撰《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古籍集成》(100卷),该套丛书集成、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献总汇,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至今,该套丛书仍是四川出版界唯一一本获得“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的图书。
而在民族出版社做文化集成者的角色,在2008年他调任成为新华文轩总经理后却必须有所改变。2006年,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发起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等跨地域、跨行业资本联合成立新华文轩,隔年新华文轩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对于从出版社社长到上市公司总经理的转变,罗勇说:“社长主要是一个创意者、经营者和开拓者的角色,而在担任文轩总经理后,更多的是一个管理者、指挥者的角色。”压力就是动力,在他看来,两种角色虽有差别,但更多的应该是互相借鉴的关系。
于是他活学活用,将在民族社的经验运用到新华文轩身上,并出色地完成了四川出版与发行的重组工作中,他所担当的重要任务。“这次重组是我们欲将新华文轩打造成为传统业务的集成者、行业资源的整合者以及新兴业务的开拓者最为大胆的尝试。而出版和发行是新华文轩两大主业,必须让它们实现有机衔接,取得1+1>2的效益。”
经过复杂耐心的工作,2010年8月20日,新文轩——“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如何才能有效实现1+1>2呢?在保证新华文轩集团化管控模式下,罗勇认为,必须充分发挥各家出版社的资源优势和经营自主性,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自身的出版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作为出版发行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和指挥者,他认为,自己更重要的管理责任是要制定合理的运行方式,让企业资源合理分配,保证各环节科学有效地运转,其中既要处理好各家出版社之间产品边界的问题,防止内耗;也要确保出版与发行的有机衔接。
“坦率地讲,我们与国内兄弟出版集团之间有竞争,但也有合作。大家都在一个行业内找饭吃,我们没有什么法宝,主要是立足本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对文轩来说,我们主要是继续发挥渠道优势,构建‘教育+大众、省内+省外、实体+网络’的立体化渠道网络,以渠道来促进出版的整体发展。”罗勇说。
通过内部资源整合,集约化运作,打通了出版发行产业链的上下游,将选题策划、出版、发行、物流、印制等业务进行集成,实施产业一体化经营。其中着重对教育、大众产品业务进行专业化分工,建立产品研发、印制、发行和纸张采购平台,引导12家图书出版单位和14个报刊品牌策划出版畅销、精品出版物,打造“专、精、特、新”出版品牌和品牌集群,提升新华文轩出版整体实力。
向创新要效益的开拓者
新华文轩是以“创新开拓”而闻名的文化企业。如何把握传统业务与新业务之间的平衡,怎么寻找着力点?罗勇在管理者与指挥者之前,加上了“开拓者、创新者”六个字。他认为,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面对行业环境的变化,目前文轩正努力拓展数字业务,推动传统业务升级转型,以优课数字教室、文轩网、九月网、按需印刷体验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兴数字业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业界也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罗勇看来,传统业务是新华文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巩固和继续发展;利用资本经营手段进行行业资源的整合是上市公司必然选择的发展模式,是快速拓展业务、寻求新发展突破点的重要手段;开拓新兴业务是顺应行业发展大趋势,未雨绸缪,实现传统业务升级转型的战略发展选择。
在实体书店生存日益艰难时,罗勇要求零售业务先要夯实省内,并制定《门店分类管理办法》,推广连锁门店标准化管理,实施“业态创新”,推广“卖场经营模式”。最终收效明显,11个区域中心书城业态得到丰富,70个中小门店成功引进文化用品业务。
在新华文轩制定的“十二五”发展战略规划和数字业务专项规划中,未来5年,新华文轩将积极推进从传统实体出版向“实体出版+数字出版”、从产品销售经营模式向“产品+服务”经营模式、从以生产经营为主向“产业经营+资本经营”并重的三大战略转型,努力建设全国一流文化传媒集团。
其中以业态创新为动力,继续推动传统主营业务升级。现在新华文轩已启动“商超书店”便民连锁服务业务。计划3~5年内在全国建成“商超书店”5000多家,覆盖全国80%以上的大中小城市。同时推动中小连锁门店转型升级,以打造“轩客会·格调书店”连锁品牌为主体,将中小门店转变为集出版物销售、文化休闲体验和特色人文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市民文化消费场所。
而筹建中的“新华文轩出版传媒创意中心”,是四川省申报“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规划”核心功能区基础设施项目,占地约26亩,建筑规模2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3.5亿元。“西部文化商品物流配送基地”项目选址在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与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站紧邻,占地近600亩,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建成后年吞吐能力达到160亿码洋。
罗勇对创新看得很重,他认为,创新是一个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轩作为文化企业,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文化产业适应科技时代所不可缺少的发展因素。创新是文轩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从转企改制到上市、再到整合省内出版资源,文轩始终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正因为创新意识,文轩才会不断探索、不断改变、不断超越。
做像藏獒那样忠诚的守护者
作为藏族人,罗勇喜欢唱歌探险,个性爽直。他痴迷藏族文化,他列举对他影响最大的三本书《尘埃落定》、《狼图腾》、《藏北游历》都带有浓厚的藏文化影子;而他自己也先后出版《历世班禅》、《康巴风情》等藏文化专著。
对文化的痴迷,使得罗勇极其注重新华文轩的文化体系建设,他说:“我是从甘孜走出来的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和出版发行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必须做好在其位、谋其职、谋好职,做一个廉洁自律者。”
在内部,他着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队伍培养,为员工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新华文轩不仅编写了《员工手册》将员工培养落实在制度上,还通过干部项目培训、外派培训和网络培训等形式,年均培训近8000人次;同时开展“春节联欢晚会”、庆祝“三八”妇女节、“乒乓球、羽毛球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新华文轩是文化企业,而要做好文化,必须先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企业归属感,促进和谐企业文化建设。”
而对于向外的出版发行大业,回顾他在新华文轩任职的近4个年头,公司主动担当起了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为构建书香和谐社会作出极大贡献。在罗勇眼中,新华文轩的品牌核心价值是“创新+分享”,其中分享意味着开放、融合、共创、分享,是文轩作为流通企业的特征,也是未来传媒企业的共同特征。如今分享共赢理念已经深入文轩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罗勇说:“对投资者、合作伙伴、员工,我们都奉行‘一起创造,共同分享’的理念。”
在上述思路的指导下,文轩接连承办了“2010年全国国家图书馆新书现场看样采购会”,并参与“东亚人文100”丛书出版工程,促进东亚文化交流,还担当《今注本二十四史》国家重大出版工程运营主体,此外还在2010年1月启动实施“中小学馆配”配送项目,服务基础教育事业。
罗勇时刻意识到作为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的总经理,身上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在发展主营业务的同时,也要为繁荣西部地区教育和文化事业作出相应的贡献。“文轩必须积极参与我省以及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上至下,我们都必须树立分享文化、履行文化企业职责的理念。”
对于未来,罗勇把自己比喻为一只藏獒:“我愿始终忠诚地守护着文轩企业家园和我们的员工,时刻期望着让企业取得更好的发展,让员工不断地获得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