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领土变更公投案例研究——比较视域中的“台独”公投》:进一步透视岛内“台独”公投实践
| 2020-01-09
收藏
摘要: 该书是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研究品牌计划”项目“公投制度及其对民族国家主权的新挑战”的最终成果,由王英津带领其课题研究团队历时四年共同完成。

0ebd0f74-0bac-49b4-8ad0-8c7c6ed9289e.jpg

1月9日,由九州出版社主办的《国际领土变更公投案例研究——比较视域中的“台独”公投》发布暨读者见面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在发布会上,该书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英津教授围绕着该书的写作背景、研究意义、核心内容与突破创新等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并回答了记者和听众的提问。

在谈及该书的写作背景与意义时,王英津介绍,二战以后,借着民族自决的东风,世界分离运动蔚然兴盛。最初,这股分离洪流以民族分离为主,强调分离者的民族身份烙印与宗教语言特质,发轫于东巴基斯坦分离,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两个多民族社会主义大国的解体中达到高潮。进入21世纪后,随着民主理念的深入人心,分离势力又开始搭乘直接民主的便车,将公投与分离主义结合,民主分离主义逐渐走上舞台中央。一时间,公投成为分离势力的尖兵利器,一刀刀切割着世界各国本就在全球化冲击下不断缩限的主权。环顾全球,仅在近五年内就发生了包括克里米亚公投、苏格兰公投、加泰罗尼亚公投和库尔德公投在内的四起分离公投。与世界民主分离大潮遥相呼应,岛内“台独”势力也高举自由民主、“住民自决”与“命运自决”的旗帜,故意混淆相关概念,错置历史上的领土变更公投案例,为“台独”分裂活动提供理据。因此,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圈,都亟待一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深度剖析世界范围内领土变更公投案例,并以此为切入口进一步透视岛内“台独”公投实践的著作,而该书正是这样的一部著作。

该书一共分为四编二十四章,第一编是关于自决性公投案例的研究,第二编是关于分离性(民主性)公投案例的研究,第三编是理论概括与探讨,第四编是台湾地区公民投票。综观起来,该书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色:

第一,案例的全面性与典型性。全书共包含世界范围内十六个领土变更公投案例,如西撒哈拉公投、萨尔公投、外蒙古公投、北爱尔兰公投、波罗的海三国公投、科索沃公投、魁北克公投、波多黎各公投、东帝汶公投、南苏丹公投、巴斯克公投、克里米亚公投、苏格兰公投、加泰罗尼亚公投和库尔德公投等。从发生时间看,既有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又有近年内讨论度极高的热点案例;从当事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既有早发国家,也有后发国家;从当事国的政治体制看,既有老牌自由民主国家,也有后独裁时期的民主转型国家;从公投类型来看,既有自决性公投,也有民主性公投。可以说,该书的案例选择既有全面性,又有典型性,基本涵盖了世界范围内关涉领土变更的主要公投案例。

第二,研究视角的综合性与交叉性。在学科背景方面,该书超越了以往研究的单一学科视角(如国内分离研究一般以民族学或历史学为主流、公投研究一般以政治学或宪法学为主流),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知识积累,所涉学科包括但不限于:(1)政治学理论,如对公投分类理论的建构;(2)国际政治,如对公投实践中他国干涉的透视;(3)国际法学,如对现行国际法关于领土变更公投的态度的检索;(4)宪法学,如对各国宪法涉及分离公投的条款的梳理;(5)民族学,如对各国公投案例背后的民族宗教因素溯源。在知识体系方面,该书在传统台湾政治与两岸关系实务研究的基础上,开拓了分离、自决及公投理论研究的新领域,并与未来两岸统一模式及统一后的治理方略相衔接,逐步形成了以两岸关系实务、分离与公投理论、国家统一与政治整合理论为核心,三大知识模块相互支撑、彼此联动的研究体系。

第三,公投分类理论的独创性。西方学界关于公投的分类学说纷繁浩杂,较为典型的主要有李帕特和伦尼的分类框架等。与之相较,中国学界的公投分类理论还处在“拿来主义”的阶段,仍囿于对西方主流理论的再诠释。然而,该书建构了一套全新的、从逻辑起点与西方主流理论分道扬镳的公投分类体系,并以此作为全书的基础分析框架。该体系的基本内容是:(1)公投=自决性公投+民主性公投;(2)自决性公投=领土独立性公投+领土归属性公投;(3)民主性公投=全国民主性公投+地区民主性公投;(4)地区民主性公投=对内治理型公投+对外分离型公投;(5)对外分离型公投=协议式分离公投+单方面分离公投。该框架以“民主”与“自决”作为公投分类的基石,在反对和防止分离势力假借民主性公投与自决性公投的旗号从事分离活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此外,该分类也有助于理顺公投与民主、选举、宪法、自决、自由、人权、主权等相关范畴的关系,以廓清公投之合法行使的限度。

第四,对西方“分离权”理论批判的系统性。与中国学者不同,在自由民主主义与“人权高于主权”思潮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西方学者都支持或至少同情分离,他们或者将“分离权”视为国际法上民族自决权的扩延,试图“合律化”“分离权”,或者赋予“分离权”某种“政治自由”、“自主选择”乃至“人权”的高尚属性,积极“正当化”“分离权”。因此,西方分离理论主要围绕“分离权”这个核心概念展开,并由此延伸出五花八门的研究进路。与之相较,中国学界对于分离问题的研究尚未建构出可与西方分庭抗礼的理论,导致意识形态色彩较浓,批判多于说理(其实西方分离理论的意识形态色彩也很重,但强大的理论建构能力巧妙掩盖了这一点)。鉴于此,该书在理论阐述部分着重对西方“分离权”理论进行解构,将其归纳为国际法、道德权利和功利主义三条大路径,以及民族分离、民主分离和正义分离三条小路径,尤其关注公投分离背后的“权利”与“道德”叙事,与西方公投分离理论对话,深入挖掘、归纳其观点要素与论证逻辑,从理论上抽空分离公投的道德基础,驳斥“公投分离权”的存在。

第五,对“台独”公投实践批判的理论性。长期以来,“台独”理论包装师们一直借用国外有关领土变更公投案例来为他们的“台独”公投进行注释与辩护,大陆学界尽管做过一些批驳,但缺乏理论纵深,甚至根本没有批判到“关键点”上。2017年底,台湾“公投法修正案”正式通过,大幅下调“公投”门槛,为日后举行“台独”公投打开方便之门。此后,又有多位“绿委”抛出“公投”提案,岛内的“公投”闹剧必将愈演愈烈,如何应对“台独”公投已经成为摆在大陆面前的一项紧急政治任务。对于大陆来说,必须从理论上回答:为何台湾地区2300人民不能发动“独立”公投?为何魁北克、苏格兰可以举行分离性公投,而台湾不可以?台湾问题和魁北克问题、苏格兰问题究竟有何不同?该书正是大陆学界对“台独”公投的全面回应,尤其从学理和法理的高度对“台独”公投进行了有力驳斥。在第四编中,该书一阵见血地指出,“台独”公投在实质上是分离性公投,而非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性公投,自决权并非“台独”公投的挡箭牌。

该书是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研究品牌计划”项目“公投制度及其对民族国家主权的新挑战”的最终成果,由王英津带领其课题研究团队历时四年共同完成。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