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业供应链30年 从“一超”到多极竞合
2018-12-17
收藏

1978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科技书发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改革门市工作,增加服务项目,恢复“开架售书”。同时,为改变等读者上门服务状况,书店又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主动服务,“全国书市”应运而生。

未来几年,连锁书店的数量会大大增加,但大部分连锁书店在几年后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闭或被吞并,最终会只有三到五家全国性的大型连锁书店会获得霸主地位。

网上书店将更为强势地冲击中国传统书业营销模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将刺激传统书店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对中国书业产生重大影响。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中国书业构建新型供应链的30年。书业供应链建设作为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出版业进入精益化、流通发行业进入连锁化以及读者消费进入个性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在这30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大卖场、物流设施、信息化网络以及积累下来的连锁运作经验是中国书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1978~1980年代末

开架售书 看样订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书业分销产业链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一是加强为读者主动服务。随着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出书品种不断增多,书店门市部备书品种也不断增加,柜台上陈列样书的比例越来越少,读者的不满随之增加。1978年8月,漫画家华君武在《人民日报》发表漫画,讽刺书店用书柜把读者和书架分开,读者必须带着望远镜到书店,才能看到书架上陈列图书的书名。这幅漫画引起很大震动,使新华书店下决心推进开架售书。

其实早在解放初期许多城市书店均实行开架售书。随着图书品种不断增多和城市流动人员的增加,门市读者拥挤状况日甚,书店逐渐开始闭架。1978年8月,全国科技书发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改革门市工作,增加服务项目,决定恢复“开架售书”。1982年,“开架售书”在全国新华书店已基本推开。同时,为了使读者能集中购到所需图书,1980年10月创办了“全国书市”这种大型展销会,并请作者到书市来参加售书活动,听取反映,举办报告会等。“全国书市”至今已举办了近二十届,成为书业受读者欢迎的主要活动之一。

二是改变订货方式。为了改善基层书店订货时不了解图书内容的局面,改变“隔山买牛”的订货状况,1987年3月,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联合中央及北京地区出版社,在秦皇岛创办了首届图书看样订货会,受到了各地书店和出版社的热烈欢迎。随后,在中国版协支持下,北京部分社科类出版社也于1987年5月举办第一届首都社科图书交易会(北京图书订货会前身)。以基层书店订货人员对样书的判断作为提出订数的依据,这种订货方式受到基层书店订货人员的普遍欢迎,此后一直坚持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书店的进货主要依靠发货店的征订书目。订货后不管销售情况如何,概由订货店负责存货责任。这种订货方式,盲目性很大。有些书本可以多发的,由于订货量小而发不了多少;有些书由于不了解书籍内容和读者需要情况而盲目订货,以致造成了大量积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书店与出版社之间的进货方式,改变了很多。如“寄销”、“初版试销、重版征订包销”等等也在此时期开始推行。

三是变独家经营为多渠道发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图书发行工作一直是由国营新华书店独家经营。改革开放后出版社发展很快,一些党政机关、民主党派、高等院校等都建立了出版社。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一些出版社除将产品交新华书店发行外,还纷纷开展自办发行业务,即出版社直接投资组建发行队伍,开设门店,建设发行渠道,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模式。与此同时,一些集、个体书店也发展很快。有的已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因此,全国图书市场呈现多渠道发行相互竞争、取长补短的局面。

1990年代前期

批销中心兴建 二渠道形成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一般书出书品种增多,为了加快图书上市,一些省店不再局限于期货业务,纷纷成立批销中心,开展现货批发。从分散的出版社将书集中到批销中心,再由批销中心销售至基层店。我国较早建立批销中心的当数江西省店、新华书店总店、江苏省店和浙江省店等。到上世纪90年代中,全国几乎所有的省级书店和部分城市书店都陆陆续续开办了批销中心。省级店建立批销中心后,充分发挥全省储运发行网络的优势,集中各家出版社的图书,辐射到所属基层店,缩短了图书发运的流转期。同时,批销中心经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了省级书店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实力,初步形成了销货店要添进常销书、工具书及各类重点图书,就到省店批销中心来的局面。另一方面,批销中心作为可靠的代理人也是出版社所需求的。因为它一头连着出版社、一头连着销货店,具备对图书出版、印制、销售信息反馈快的优势。近几年,随着书业连锁经营的推进,批销中心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一些批销中心融入了采购配送部门,另一些则渐渐演变为中小书店添货补货的场所。

1988年,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始推行“三放一联”:即放开购销方式、放开批发渠道、放开批发折扣和加强横向联合等政策。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之下,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与新华书店系统并列的发行渠道——“二渠道”逐渐形成。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图书批发市场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随后以席殊书屋为代表的民营书店开始大规模连锁。近几年来,一度以批发业务为主的全国各地出版物批发市场日渐式微,饱受无序竞争、零售化、盗版猖獗的诟病,但它依然是全国图书发行渠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历史沿革,是中国书业历史的写照。

1990年代中期~至今

大书城大物流连锁升级扩张

1994年11月,地处珠三角中心的广州购书中心拔地而起,这家近万平方米的书城揭开了中国书业大书城时代的序幕。1995年,北方图书城的开业,标志着发货店开始进入零售业。随后,深圳书城、上海书城、北京图书大厦等大书城相继在各大城市建成开业,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

随着书城零售业的做大,连锁成为供应链发展新的方向。深圳书城率先实现同城卖场的连锁经营,及时对同城的中小门店实行业务连锁。此后江西、四川等省新华开始实施省内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的发展对图书的物流配送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型现代物流中心应运而生。2001年1月,中国书业首家大型出版物流配送中心——辽宁北方出版物配送有限公司成立。随后,江西、安徽、四川、江苏、北京等省市新华集团纷纷建立物流中心和配送基地,为出版业物流的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出版业物流建设和整合的重要性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同时,连锁经营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态势,即跨区域连锁扩张。2003年11月在江苏徐州开业的博库书城是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的全国第一家跨省经营的连锁书店,随后江苏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也在浙江省义乌市开办了万卷书店。两大新华书店集团公司互相竞争,其意义不言而喻。随后几年,浙江和江苏两大新华集团跨省连锁稳步推进,云南新知、广东新华、四川文轩等也迈出了各自跨省连锁的步伐,“火种”已然在全国市场上徐徐燃烧。与此同时,书店的跨省也面临着赢利性差的考验,个别门店可能面临倒闭。

随后,省级新华书店之间的跨地区联合也开始出现。2005年12月,辽宁、内蒙古区域合作出版物连锁经营正式启动,辽宁北方出版物配送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开张运营。辽宁出版集团北方出版物配送有限公司与内蒙古新华书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9家盟市店经理代表50家新华书店签订了连锁经营合作协议书。辽宁出版集团通过建立连锁经营的现代商业组织形式,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在全国创造了区域间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的新模式。2008年5月,全国首家由江苏新华集团和海南新华集团跨地区战略重组的发行企业——海南凤凰新华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9月份,浙江新华和山西新华联手,开展跨省连锁经营正式启动,此举标志着新华书店闭关自守的固有格局又一次被打破。浙江新华集团向太原市店免费提供计算机平台,进行一般图书全品种配供和在合作过程中的员工培训。

可以说,这两个成功案例从体制上打破了“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市场格局,打破了“按行政级次、行政区域配置资源”的旧体制,探索了建立统一开放的现代文化市场的新路。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连锁书店的数量会大大增加,但大部分连锁书店在几年后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闭或被并购,最终会只有三到五家全国性的大型连锁书店获得霸主地位。

未来趋势

新业务竞合

随着分销领域的逐步开放与出版社、新华书店改制的逐步完成,将会对现有销售渠道重新整合。部分民营书商借助总发或总发连锁权的主体资格,正式介入全国市场。网上书店的发展、外资的进入又对国有及民营书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外资参股的分销企业,外资进入的程度、参与管理的程度都将对现有的人、财、物管理体制形成比较大的冲击。多主角的出现,将导致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越来越复杂。

近几年来,教材发行招投标使新华书店利润不断遭到挤压,迫使其主动出击寻求新增长点,新华书店的目光重新落在了不断壮大的图书馆市场上。从2005年开始,新华书店凭借自己的优势,重整旗鼓,或主动参与图书馆招标或召开现采会,反抢图书馆和团购市场。发挥区域出版物配送中心优势,提供一站式馆配服务成为不少省级新华书店打出的口号。而民营馆配商经过2000年~2004年的快速发展后,目前进入平稳发展时期。民营之间以及民营与新华之间的竞争合作风生水起。

同时,网上书店开始了图书零售业的一场革命。“网上书店”伴随“当当”“卓越”这两单词出现越叫越响。近几年其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使人们对其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网上书店必将更为强势地冲击中国传统书业营销模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将刺激传统书店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将对中国书业产生重大影响。

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来看,不论是出版还是发行都应形成以寡头竞争为主的市场格局。但是,我国的出版、发行业迄今为止都还没有一家可以覆盖全国的巨头产生。市场的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与垄断严重,已严重阻碍了供应链的建设。有专家指出,未来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就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书业必须从环球产业供应链的角度来认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以满足全球竞争的需要。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