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评传》王宏印著/商务印书馆 2017年1月版/95.00元 |
穆旦(查良铮)是以“九叶派”现代诗歌创作而著名的中国二十世纪桂冠诗人,也是以英语和俄语诗歌翻译而闻名遐迩的翻译家。今年是诗人穆旦百年诞辰,商务印书馆此前曾出版《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评传》一书,作者为南开大学教授王宏印。该书借鉴诗史互证的方式,借助大量的原始信件、回忆文献和创作诗歌,以宏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历史背景,真实地再现了诗人翻译家曲折、苦难而丰富的一生,客观地评价了他在新诗创作上的巨大成就,肯定了他在译介俄罗斯和英国浪漫派诗歌以及现代派诗歌方面的卓越贡献,是一部兼有学术性和文学性的传记类著作。
这样一部视野宏阔、规模宏大的学术性传记,在结构上涵盖诗人生平传记与诗歌创作和翻译研究两大部分。在生平传记部分,作者将穆旦的一生分为10个阶段来叙述:少年早慧、清华幽园、西南联大、生死战场、动荡岁月、赴美留学、南开精英、文革劫难、多事之秋、夕阳熠熠。在研究部分,作者重点探讨了穆旦的新诗创作和翻译活动,总结了他的诗论、译论、艺论、文学批评等,还研究了穆旦诗歌的自译、双语写作及他译的一些情况。
作者对穆旦诗歌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分期、分类、结构、特色、主题、动因、意象等方面,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者独创性地将穆旦诗歌创作活动分为肇始、高峰、转型、成熟四个时期,对穆旦晚年的诗歌创作给予很高评价,较之于日本学者的“三期说”有一定突破。作者还深度挖掘并全面总结了穆旦诗歌的十大主题:劳苦大众、民族命运、战争思考、浪漫爱情、自我追寻、自然景色、精神信仰、文明反思、理念世界。书中先是研究了穆旦对俄罗斯文学理论和诗歌作品的翻译,继而是英语浪漫派(如雪莱、济慈、拜伦)和现代派诗歌(如叶芝、艾略特、奥登)的翻译,谈翻译技巧和策略较少,更着重社会背景与翻译的关系,探求诗歌创作与翻译的关系以及穆旦译作的翻译文学史意义等。作者借用卞之琳的话,称赞穆旦的译文是“中国译诗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并给予其“现代派译诗先驱”的高度评价。
该书主要运用了诗史互证的写作手法。“诗史互证”为陈寅恪先生首倡的诗歌和历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并非一般的史料堆积,而是将文学创作、翻译文本与生平及背景等史料进行相互推证、深度阐释。这需要以大量占有和充分熟悉并消化研究资料为前提,这种方法在此书生平传记部分体现尤为突出。比如,“生死战场”一节描述穆旦1942年作为翻译随远征军入缅作战,经历了惨烈的野人山大撤退,目睹战友瞬息变为白骨,侥幸生还后,写出了战争名篇《森林之魅》。这里作者适时引入这首诗,并结合历史背景等进行了长达五千字篇幅的逐段讲解、剖析,在这种史诗的交互印证中,诗歌的文字平添了历史的厚重,历史事件则在诗歌的映衬下多了几分悲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除此以外,该书的写法基本上是叙事与论说交替出现,背景与主体互相隐现,分析与鉴赏相得益彰。这里还要重点说明一下,具有一定创作性的文艺性元素的应用问题。叙述穆旦在清华大学的求学经历时,作者借用了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段落进行环境描写,为避免叙述的单调和交代的琐碎,根据确凿的史料,经过改写或虚构,将一些场景处理成人物对话效果。此外,作者还适时将其他文学作品(比如雪莱的诗句)纳入场景,以描写传主的心情和感受。
该书的写作建立在作者与传主高度“同情”的基础之上,少了一般研究性著作说理的枯燥,处处饱含深情,充满了文采飞扬的文字和诗歌化的语言。知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将“同情的理解”作为历史学的要旨,美国传记家弗兰克·弗雷德尔也指出:“同情是传记家最完美的品质”。该书作者与传主有着相似的身份:王宏印教授不仅是一位翻译研究学者,也是一位翻译家,翻译过莎士比亚戏剧和不少中英诗歌作品。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出版过多部诗集。这使得他在研究和书写穆旦时更能感同身受。甫一接触穆旦的诗,他便被深深吸引,从此开启了他的穆旦研究之旅,并“部分地由于这个原因”来到南开大学任教。他追寻穆旦的足迹,看到南开园的树木都忍不住联想到穆旦“绿色火焰”的诗句。他搜寻穆旦的资料和作品,拜访穆旦的家人和同事,并允诺穆旦的夫人周与良女士“要为穆旦写传记”。他不仅借助已有穆旦传记、研究成果、信件日记、回忆文献等资料深入了解穆旦,还以自己诗人的敏感,走入了穆旦诗歌和译诗的深处,将它们充分理解、消化并吸收为己用:体现在文风上,书中随处都是诗性的语言,或曰散文化的诗;体现在感情上,可谓满含深情。这可见于章节标题的设置,可见于文章内容的字里行间,更可见于此书激情澎湃的“结束语”。至此,随着写作的深入,作者已经到了与穆旦灵魂交融、不分彼此的境界,他以大量排比段落的豪华文字阵容来讴歌穆旦,并与他同谱《合唱二章》的壮丽乐章,呼唤时代的诗人,完成了这部 “深入到诗里的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