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凌
■受访人:陈 凌(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采访人:渠竞帆(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您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CALIS)工作了20年。CALIS在新时代都面临哪些挑战,是如何应对的?
■新时代的挑战现在越来越凸显。CALIS本身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也可以说是一个公共服务平台,类似高校图书馆运行的一个托盘。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在研究图书馆发展到今天,面临什么共性的、根本性的问题。用通俗的话说,过去我们是骑在马上扛着马刀作战,但很显然如今这个作战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了。过去图书馆的整体架构和管理理念,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但现在形势变了,我们进入了互联网和信息时代,甚至在社会学家眼里,这是一个后信息化时代,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技术平台、组织架构也都会发生深远的变化。
最近这几年图书馆在进行大量的服务创新,探索各方面的新需求。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要求。图书馆根据这些要求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实践,这些都是我们要打的各种“仗”,需要一个很好的“作战平台”。CALIS的任务是要解决高校图书馆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努力帮助图书馆构建平台,组织各界,包括开发商、资源商等所有与图书馆相关联的行业,共同基于新的平台打造更好的图书馆发展生态环境。
□打造这样一个新的生态环境难度在哪儿?
■难度在于协调并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图书馆的服务是公益性的,但是图书馆服务又离不开各种商业产品。无论是系统、设备还是资源,商家们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怎样把商家的利益诉求与图书馆公益服务的目标更好地结合到一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另外,高校图书馆发展还要强调个性化。大学有研究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高职高专之分,它们的人才培养方式、教学研究模式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和服务方式也存有不同。即使是同类型大学,也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服务理念,无法做到完全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提供一种符合各方利益,同时又使图书馆能够找到适合其自身特点以及发展阶段产品的解决方案。过去图书馆在一个商家购买产品后,所有的产品都尽可能由这个商家来提供。现在,图书馆为不断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不断采购或研发新的独立应用系统,多者达到两百多个,通常都有五六十个。这需要很多不同厂商开发的不同产品支持,由于产品的离散性和异构性,导致图书馆的用户行为数据和业务数据分散在多个系统中,难以利用。业务开展和统计需要协调多个应用系统,困难重重。而系统开发商之间的产品不兼容,开发商之间协调存在难度,导致图书馆系统发展的负担越来越重。这是图书馆既要往前走,却被过去的产品模式所束缚的问题所在。所以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次革命,让图书馆有一个平台,使图书馆所有的业务数据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收集和管理。我们希望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各个厂商开发的产品都按照统一的标准放到这个平台上,让图书馆根据个性化业务需求更加自如地组合各种产品。
□这就是您提出的新一代图书馆平台CLSP吧?打造新一代图书馆平台,您认为目前全国各高校馆应该做些什么?
■对,在现阶段我们主推基于FOLIO的CLSP平台,并把FOLIO平台引进来,这是目前最适合的一种解决方案。未来也可能会有更适合的解决方案。CALIS引进开源的FOLIO,首先要将20年来建立的公益服务预装到FOLIO平台上,逐步建设 CLSP平台。我们可以把FOLIO看作标准版的安卓,我们的CLSP平台就相当于在FOLIO平台上建设CALIS的共享平台。我们还将结合国内的特点,进一步组织各方资源进行扩展性开发。
各图书馆如果把FOLIO作为自己的系统建设平台,就需要把各自的数据都迁移到FOLIO平台上,一开始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平台上的部分APP,作为现有系统和服务的补充,同现有独立系统并存发展。随着CLSP平台上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图书馆可能会把过去各个独立的应用系统都迁移到这个平台上来统一管理。也许需要几年的时间,最终会形成一个图书馆的大平台,上面有无数商家、馆员、个人开发者开发的无数工具和程序,各图书馆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APP来使用。这样,图书馆可以有更大的自主权来选择最合适的产品。我们希望CALIS各成员馆都成为FOLIO的用户,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选用平台上的不同产品。希望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创建一个共建共享、相互协同的环境。如果被不同的平台分割,在开展共享和协同合作方面就会遇到困难。
□在学科服务和知识发现方面,CALIS在做什么样的工作?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CALIS在打造的是一个CLSP共享平台,通过CLSP平台使各馆的资源和服务都能够很方便地接到CLSP上来,形成一个更庞大的共享资源群和服务协作网,使任何图书馆都能够获取资源和服务。
现在的资源类型越来越多,在未来的学科服务上,根据研究人员的研究方向,我们需要从各个渠道、以及互联网上广泛搜集这些资料。这个工作对于单馆来说可能很难,需要协同合作。CALIS更多的是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思路、工具,并组织大家一起推进。
知识发现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可能是自洽的,但是在大知识体系里就会出现冲突、差异,不同学科对术语、定义、概念使用可能存有不同,所以做全域性的知识发现会很难。我们只能针对某些特定的学科范围来尝试建立他们的知识服务体系。
□欧洲在大力推动S计划,您对未来学术出版和开放获取的发展怎样看?
■学术出版在推动近代学术进步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出版界通过同行评议的方式出版学术论文,保证了高质量文献的出版。但现在这种出版模式已经渐渐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它已成为学术进步的阻碍了。变革必然会出现,S计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国内各种基金会和研究机构也在推动开放获取。这是时代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各个方力量之间的博弈。要想快速发展,需要政府来推动,引导出版商、图书馆、服务商等各方重新形成一种新的利益平衡。开放获取究竟是政府来投入资金支持,还是某个机构来建一个OA平台,这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注:S计划:欧洲发起的强制实施开放获取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