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能否停办?
阿超 | 2005-05-09
收藏
    近日,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了。提到茅盾文学奖我就会联想起“春晚”。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早已成为鸡肋,但如果真的停办一年又好像缺了点什么,就茅盾文学奖对社会对公众乃至对文艺圈的日益式微的影响力而论,它的确有几分像“春晚”:读者冷落,作家越来越不看重,可是当代文坛又好像需要它来点缀风景,于是隔上四年,仍然还得煞有介事地召集几个人来把戏唱完。
茅盾文学奖至今评了六届,几乎每一届都充满了争议。本来这没什么奇怪的,一个文学奖评下来,没有争议倒是不正常的,可是对茅盾文学奖而言,却远远不是如此简单,因为人们对它的质疑几乎每届都是差不多同样的问题:程序问题,透明度的问题,评委资格的问题。直到今年这最新一届也是如此,比如人们完全有理由困惑,为什么初选全票入围的《檀香刑》最终落选,而并未入围的《英雄时代》却最终获奖?按照评委会的说法,《英雄时代》是靠三位终审评委的提名入围并最终获奖的,符合事先所定的规则,可我们仍然不懂的是,仅仅三位评委提名的一部作品又是怎样战胜当初全部评委一致通过的作品的?
    众所周知,茅盾文学奖其实该叫“茅盾长篇小说奖”。它是专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而设的,应该说这体现了茅盾先生的良苦用心,因为一般说来长篇小说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学实绩。但茅盾先生也许怎么也想不到的,随着“市场为王”法则在当代文坛的确立,中国的作家们会如此浮躁。长篇小说不再是一种值得呕心沥血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而是可以在传媒和“表扬家”的合力炒作下赚取名利的敲门砖,对当代文学稍有了解的人都不得不承认,长篇小说或许是当下最滥的一种文学样式!一个国家一年可以奉献出几百部长篇小说,一个码字的一年可以生产出好几部长篇小说,这大概称得上是世界文坛的奇观了!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又怎么会产生艺术的精品?近几年来,传媒和表扬家们倒是言之凿凿地宣告了不少“伟大作品”的诞生,如今在地摊上看到这些作品落寞的身影,回想起来仿佛是一场闹剧。这样一种整体氛围之中,即使是茅盾文学奖的入选作品,它的差强人意也便是注定的了:连续评了六届,其中有几部够称“经典”,至今还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冲动?
    “春晚”办了这么多年,早就有人呼吁停办,虽然停办可能会略感不太习惯,但这只是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惰性而已,一旦真的付诸实施,也许只能让人有“不过如此”之感。我们的茅盾文学奖呢?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