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民族文化富饶的西部地区,先后涌现出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民族旅游景区景点。在这些众多的景区景点中,被称为世界最大苗寨的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十年来发展尤为迅速,从2008年旅游开发以来,西江苗寨的文化旅游发展一枝独秀,游客量逐年节节攀升,旅游综合收入年年急剧增长,目前已经成为全国著名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6月20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共同发布了《西江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2008-2018)》。
该报告是国内首部民族特色村寨(景区)发展报告,由西江景区新型文化旅游研究智库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组织院内专家、高校学者和研究人员撰写而成,由贵州民族大学李天翼教授任主编、贵州社会科学院麻勇斌研究员和中央民族大学苍铭教授任副主编,全书由1个总报告、5个分报告和相关附录组成。以2008年至2018年为时间主线,通过历时变化与现时状况的参照比较,对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经营管理、品牌塑造、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扶贫和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科学、系统地研究。
会议现场
报告指出,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境内,有1400多户,6000多人。2008年旅游开发前,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经济落后、贫困面广、文化保护乏力的传统村落,虽然坐拥丰富的苗族文化遗产,但“富饶的贫困”是其典型特征。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开启了西江千户苗寨全新的乡村发展道路。历经十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从2008年的78万人次和1亿元,猛增到2017年的606万人次和49.91亿元,分别增长了7倍和49倍。2017年,西江千户苗寨村民人均收入达22100元,是2007年的13倍。通过旅游开发,整个西江千户苗寨村寨面貌得到有机更新,传统生计方式得到升级转型,旅游品牌日益响亮,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乐居乐业乐游的和谐景区已经形成。
报告认为,“西江模式”是民族文化在旅游上合理利用与成功开发的高效组织方式。西江千户苗寨之所以能够实现十年持续跨越发展,与探索实践得出的“西江模式”密不可分,其民旅游扶贫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后来者学习借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发表讲话
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千户苗寨”是西江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历经十年,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品牌塑造成效显著,已形成了完整的旅游品牌体系,并涌现出“吊脚楼建筑景观”、“美丽西江晚会”、“苗寨夜景”、“长桌宴”、“高山流水”酒礼、“十二道拦门酒”等系列核心旅游品牌产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十年来,西江千户苗寨将静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动态人文景观形塑成为动静结合的旅游体验模式。静态体验产品不断通过“田园观光区”、“村寨夜景系统”、“苗族风雨桥”、“吊脚楼建筑群”等方式进行打造;动态体验产品不断加大体验型旅游产品的推出。例如将苗年作为品牌的大亮点,通过大量宣传手段,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西江苗族独具特色的苗年文化,通过亲身参与苗年,不同时段体验小年、中年、大年三次苗年的节日氛围和不同节日内容,从中感受苗族文化魅力。特别是将苗族刺绣、银饰锻造、蜡染制作等苗族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审美样式,开发出游客易于接受的文化旅游产品。西江旅游公司还直接吸纳300多名对于熟悉、掌握苗族歌舞、芦笙演奏的村民到公司参与“美丽元素”的构建。通过古歌演唱、迎宾表演、民俗展示等活动的参与,不仅直接让村民受益,还带动了苗族文化的传承与活化。
创新公司主导的高效市场化运作
为进一步活化旅游市场,提高旅游发展效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2009年,雷山县人民政府注资成立国有独资公司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整个西江苗寨景区的景观打造、经营服务和扩大客源市场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公司现已成为总资产17亿元,共有13个子公司,员工总数为700多人的旅游企业。对整个西江景区起到了引领文化,引领客源,引领市场,引领服务,引领基础设施建设,引领品牌塑造的带头示范作用,为西江的旅游扶贫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建立门票收益分配的共享制度
2010年,雷山县委县政府开始着手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奖励收益的制度化,即每年拿出18%的门票总收入以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的形式分给社区每户居民。截至2017年,累计发放1亿多元,户均累计达7万元以上。西江旅游的开发者、管理者从社区利益出发,建立门票收益的共享制度,是西江旅游扶贫的成功秘诀之一。
注重培育社区脱贫致富的主体性
为了鼓励、引导村民合理开发旅游,培育社区脱贫致富的主体性,早在2008年,雷山县委县政府以及旅游部门就对西江景区18户有意愿、有能力的农家乐接待户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帮扶,引导其参与旅游开发,进行各种旅游经营活动。经过十年培育,西江催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脱贫致富的内生主体,2017年在西江300多家农家乐接待户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是西江本地人所经营。像“侯家庄”、“后粮仓”、“农民画家”、“卯得罗餐厅”、“阿浓苗家”、“阿幼民族博物馆”、“西江饭店”等都是当地村民自主经营的重要主体。这些众多的脱贫致富经营主体,构成了西江苗寨脱贫致富重要的内生动力。
盘活资产性收益提高村民创富能力
西江旅游扶贫十年的发展证明,依靠“民族文化保护奖励”的制度性收益和打工的就业性收益只能解决大部分社区居民的脱贫问题,而致富或创富的重要源泉必须有资产性收益作为保证。西江苗寨景区十年旅游发展在脱贫致富上的巨大成效就在于,在旅游产业繁荣的情景下,村民的每一栋吊脚楼都有了现实巨大的经济价值,西江苗寨1/3左右的社区居民近十年来家庭收入急剧上升,能提前致富奔小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旅游盘活了房屋资产,使得每一栋房屋每年有了几万到十几万、甚至到几十万的租金收益,大大提高了西江社区居民的创富能力。
实施景区带村增强旅游扶贫辐射力
在2008年旅游开发不久,雷山县委县政府就开始实施“景区带村”旅游发展战略,从而使更多的周边村寨共享西江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作为国家80个“景区带村”的示范之一,西江苗寨的“景区带动”主要体现在产业带动、发展带动和就业带动三个层面。就产业带动和发展带动来说,由于旅游的迅猛发展,这几年西江苗寨景区带动了周边脚尧、连城、黄里等村寨的茶园种植规模,附近素有“银匠之乡”的控拜、麻料等村寨也因为西江游客数量的井喷,带动了银饰产业的扩张。在就业方面,西江苗寨景区附近各村寨有数以千计的村民不间断在景区内打工。此外,西江苗寨旅游的迅速发展,旅游的规模化效应,对于整个县域经济乃至周边县市的发展有很大的正效应,发挥出巨大的旅游带动示范作用。
站在我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起点,西江苗寨历经十年实践得来的“西江模式”为民族地区开辟了旅游带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对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发展、脱贫致富以及乡村振兴有着借鉴、参考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西江模式: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十年发展报告(2008-2018)》/李天翼主编、麻勇斌、苍铭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版/7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