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刘慈欣《三体》到蔡骏《生死河》,中国类型小说正在影响世界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夜 雨 | 2018-10-26
收藏
摘要: 前有《三体》,后有《风声》,随着海外读者对中国故事的选择日渐丰富,也为更多的中国类型小说走向世界开拓路径。此次中国作家蔡骏的作品《生死河》法语版在欧洲成功上市,对于中国类型小说走向海外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7985f103-b619-43be-9233-d9d8c536f35a.jpg

由中国作家蔡骏所著悬疑小说《生死河》法语版日前在欧洲上市,蔡骏受法国出版方XO出版社邀请,前往巴黎进行签售采访等交流活动。

《生死河》法语版的书名是《LA RIVIERE DE L'OUBLI 》,意为“遗忘之河”,由汉学家巴彦翻译。目前该书已经出版了法语、英语、越南语、韩语版本,德语、捷克语及斯洛伐克语版正在翻译中。据悉,该书的中文版由磨铁图书同步策划、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走向国际化的中国类型小说

《生死河》法语版首印两万册,一问世就受到媒体与读者的高度认可。蔡骏的此番法国之行,缘于当地媒体《星期日报》、《中西部新共和国报》、比利时《晚讯报》及La Chine en francais、 RTBF等多家电视台的邀请,蔡骏在采访中,向他们介绍了自己创作《生死河》的构思,以及中国悬疑小说的发展现状等。

69908458-32f2-4684-b72d-9c4169f05b7b.png

蔡骏还受邀在法国巴黎Phénix凤凰书店举办了签售活动,并在比利时ULB、布列塔尼孔子学院、雷恩左拉学校举办了讲座及签售活动。以《生死河》为例,蔡骏与国外读者共同探讨交流了中国现代文学和传统文学的转换,对于这本在文字的极致和完美犯罪构筑转换自如的作品,海外读者表示阅读过程“令人惊奇”。

在巴黎期间,蔡骏还参观了蒙巴纳斯公墓、拉雪兹神甫公墓等地。《生死河》书中写到了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的认知方式。在采访中,蔡骏也与当地媒体交流了文化差异对于生与死以及灵魂的理解差异。

法国的《北方之声报》报道称:“蔡骏通过这部作品将恐怖氛围与奇幻元素进行了纯粹而又完美的融合。这部涉及谋杀,轮回,人性等主题的小说作品,不仅仅带领读者进入紧张的氛围中,还让读者真实地了解到当今中国的现状。”

《生死河》:“大时代”里凄凉的“小命运”

《生死河》讲的是从被杀害到复仇的故事。一个被牵扯进杀人案件的人,因与被害者的关系密切导致失去了自己的一切,在意外死亡之后,虽然喝过了孟婆汤,踏过了奈何桥,仍带着前生的记忆,为曾经的自己掀起绝望复仇。在不断的寻求答案的同时,各种纷繁复杂的不断产生,最后的故事结局在想象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可以说,这是一场执着而缜密的完美复仇,也是一个绝望却坚守的悲凉爱恋。其最核心的部分却是温暖和救赎,仿佛黑暗绝望中的一丝微光。

生死河既是一条生与死的河流,也是一条时间的河流。《生死河》叙述着大时代中的小命运,以主人公个人视角来看整个社会。蔡骏通过社会派悬疑小说的叙述方式,呈现了中国当代的社会进程和矛盾,与人的价值选择、性格命运,以及凌驾于它们对选择和命运本身的思考。每个人都在被时代所改变,也都在无意识地同时改变着时代。

让世界通过文学了解中国

悬疑小说在西方各种畅销书的榜单上,早已占据半壁江山。而日本也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崛起,涌现了像松本清张、东野圭吾、横沟正史等一大批优秀的悬疑小说作家。相比之下,中国的悬疑小说起步比较晚。

近几年,从《生死疲劳》、《三体》再到《生死河》,中国类型小说一次次在海外掀起阅读热潮。文学是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窗口,有外国读者总结说,莫言的《生死疲劳》写的是中国的过去,蔡骏的《生死河》写的是中国的现在,刘慈欣的《三体》写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法国《星期日报》报道称,《生死河》体现了亚洲传统信仰与当今时代的完美融合。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外国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农村和都市生活的日常,感受中国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

可以说,中国类型小说在对外输出的国际化道路上才刚刚起步。

49a3e1dd-5f81-4a55-9796-0ad491ef1ad2.jpg

《生死河(典藏纪念版)》蔡骏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8月版/42.00元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