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社会的生活真像你想象的那样吗?
2020-08-07
收藏
摘要: 7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年度重大成果发布会(2019—2020)”在北京召开。

2020年7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的“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年度重大成果发布会(2019—2020)”在北京召开。其中,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民国社会生活史》,作为13项重要学术成果之一在发布会现场进行展示。

说起民国,很多读者的第一印象会想起《上海滩》的冯程程和许文强,《金粉世家》的金燕西与冷清秋。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落幕后,中国社会一步迈进了形式上的共和制社会。很多人剪掉了长辫子,说话中不再夹杂着之乎者也,住上了洋楼,吃上了西餐,穿上了西服,坐上了汽车,玩起了西洋把戏。许文强和冯程程的生活场景和方式,曾令许多少男少女遐想连篇。十里洋场,洋泾浜流行,上海的繁荣似乎成为了民国的一个缩影。

WX20200807-180841@2x.png 

《上海滩》里许文强和冯程程的经典形象(图/影视剧照)

但是,民国时期的人民大众生活,真的如你想象中那样吗? 

和十里洋场相比,当时的中国广大农村,是另一番景象,一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里所写:“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民国时期的中国农村,很多人仍然缺衣少食,“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是广大农村的常态。这种差异,除了体现在城乡之间,也体现在沿海和内陆之间、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之间。而民国社会,就是在这种巨大的不平衡性中向前发展的。

要想了解民国时期中国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推荐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的《民国社会生活史》,这部书专题探究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包括饮食生活、服饰风俗、建筑与居住生活、行旅交通生活、婚姻生活、生老礼俗、卫生保健习尚、丧葬习俗、生产与行业生活、社交与节庆风尚、娱乐生活与风尚、信仰习俗等,系统展示和深刻阐释 20 世纪上半叶我国民众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和社会风习的嬗变过程,是一部融通俗性、理论性和创新性于一体的图书。大家都可以从书中了解到民国时期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具体变迁过程。

当代的中国,已融入世界,但人们仍然保留了许多以前的生活方式,当今许多生活理念都可从民国时期找到源头。探讨民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嬗变规律,有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生活。从《民国社会生活史》,我们可以领略中国20世纪上半叶(1911—1949)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真实生活。如描述当时流行的西餐:

20 世纪30 年代,上海复兴饭店创立,经营欧式西菜。该店名菜为“腓利牛排”“奶油葡国鸡”“丽娜鸡”“花旗鱼饼”等。 腓利牛排选用上好的牛里脊肉,削薄,上面撒上盐、 胡椒粉等作料,放入油锅中煎成焦黄,再用黄油煎一次,盛入盘中浇上沙司,再放入土豆条和蔬菜, 就成了香气诱人的“佳肴”了。“奶油葡国鸡”则选用新鲜鸡肉切成块,撒上面粉、 胡椒粉,入油锅煎黄,起锅后和洋葱、西红柿酱、糖、盐、咖喱油、酒、鸡汤一起先烧后焖, 再加上奶油入炉烘烤,味极鲜美。

如描述华东地区普通百姓的饮食:

华东地区地域辽阔,长江以北地区的百姓,日常主食以麦子为主,一般是一日三餐。除了麦子之外,便是高粱、大豆、番薯了。贫穷人家在饭里还要掺上一些山菜、树叶。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还会出现三餐不继的情况。

在这种对比里,我们可以看到民国社会城市和乡村迥然有异的景象。

本书主编和主撰左玉河,历史学博士,研究员,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秘书长,曾出版《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民国大众婚丧嫁娶》、《中华口述历史丛书》、《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合著)等著作,是国内研究民国社会生活首屈一指的权威专家。

18490407-610d-4bed-af72-9bae6543367c.png 

《民国社会生活史》(上下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版

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出版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年度重大成果(2019—2020)”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