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通识”已出版20种 第四辑全新面世
侯默 | 2025-06-19
收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讯  6月17日下午,“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新书发布会在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召开。

发布会现场

“中华经典通识”主编、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南京大学教授徐兴无,复旦大学教授李晓杰,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北京大学教授周兴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王洪波和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线上线下参会。发布会由“中华经典通识”策划人、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总编辑贾雪飞主持。

贾雪飞1

主持人贾雪飞首先介绍了与会嘉宾,并祝贺“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新书发布。

线上嘉宾

据介绍,2025年6月,“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全新面世。本辑包括南京大学徐兴无教授著《〈孟子〉通识》、复旦大学李晓杰教授著《〈水经注〉通识》、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教授著《〈周髀算经〉通识》、成都中医药大学王家葵教授著《〈梦溪笔谈〉通识》、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著《〈文心雕龙〉通识》。

当天发布会开始,尹涛发表了致辞。尹涛先回顾了“中华经典通识”系列丛书的出版历程,自2022年出版第一辑5种以来,以每年一辑的速度稳步与读者见面,至今出版第四辑20种,体现了中华书局做出版坚持长期主义,为民族传承文脉、为社会积淀文明、为大众更新文化的决心和使命担当。丛书经过四年的出版和传播,可以说,已经站住了脚跟,在社会各界反响热烈,第一辑的图书已经分别实现6印、5印等,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华经典通识,是聚合当今高校优秀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赓续传统文化、更新大众知识的大项目、大工程,是新时代的知识人站在世界历史大变局的节点,承前启后,为当今和后世留下的一套最新的智识成果。一本本七八万字的“小书”,承载的却是近百年的知识更新和新时代的史观、史见,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提高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自觉,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引驰

作为“中华经典通识”系列的主编,陈引驰回顾了这套丛书的发展历程,并对第四辑的特色与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第四辑丛书以“文化融聚科技,经典贯通古今”为主题,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五部著作涵盖多个领域:江晓原教授的《周髀算经通识》揭示古代天文学奥秘;李晓杰教授的《水经注通识》运用3D建模等现代技术再现古代地理;王家葵教授的《梦溪笔谈通识》展现沈括百科全书式的学术成就;徐兴无教授的《孟子通识》阐释儒家思想精髓;周兴陆教授的《文心雕龙通识》探讨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通过这五位顶尖学者的通识写作,读者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百科,兼具思想与文采”。

徐兴无

《〈孟子〉通识》作者、南京大学教授徐兴无亦从“通识”谈起,他指出,“通识”其实是一个外来词,来自西方的通识教育,即General  Education。在中国的大学教育里,通识教育已经落地生根,形成了一种教育理念。“中华经典通识”更大的创新在于把通识的理念推广到整个社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整个人的价值理念,对知识的贯通性,以及遇到问题时要有正确的判断。在当下科技发达的AI时代,面对未知,我们凭什么能够不恐惧,凭什么能够自处?徐兴无说道:“我觉得通识教育很重要。‘中华经典通识’可以使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化有一个基本的共识,这是很有功效的,或者是有贡献的。”

李晓杰

《〈水经注〉通识》作者、复旦大学教授李晓杰,展示了如何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让《水经注》这部公元6世纪的地理巨著焕发新生。自2011年起,李晓杰带领团队开创性地将现代科技应用于古籍研究:通过GIS系统建立数字高程模型,实现古今河流的精准对照;运用3D建模技术复原古代水利工程,使《水经注》记载的“遏淇水入白沟”等工程得以立体呈现。团队每周两到三次的学术讨论,融合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学科视角,最终完成新撰《水经注疏》和新绘《水经注图》系列成果。《〈水经注〉通识》作为这项研究的普及成果,贯彻“通识”理念,力图以清晰严谨的结构、通俗晓畅的文字向大众普及《水经注》这部经典,并在“经典可视化”方面做出了突破。

江晓原

《〈周髀算经〉通识》作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江晓原,以独特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一中国古代经典,颠覆了长期以来读者对《周髀算经》的传统认知。江晓原首先纠正了长期以来读者对《周髀算经》的两个误解:其一,唐代将《周髀算经》列为《算经十书》之首,导致后人误认其为数学著作;其二,开篇的周公问对形式使人误以为这是纯粹的中国本土产物。江晓原强调:“在三十年前,我用学术文本颠覆了这两个观点。到现在为止,我确实没有看到任何人用对等的学术文本来跟我商榷这种颠覆。所以这两点,可以说都经过了足够的考验。”江晓原表示,这本通识著作的目的就是让读者了解《周髀算经》的本来面目,为有兴趣的读者打开一扇亲近古代经典的大门。虽然书中仍有一些未解之谜,但已经为理解这部独特经典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线上嘉宾-王家葵

《〈梦溪笔谈〉通识》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提到自己的这本新书时,颇有感慨。他认为借创作《〈梦溪笔谈〉通识》的这个契机,让自己有机会带着问题重读《梦溪笔谈》,并展开更深刻的思考,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在他看来,《梦溪笔谈》作为一部随笔体著作,它无所不包,作者兴趣所在,漫兴写来,自己的襟怀或宽或窄暴露无遗,同一事件的剪裁,不同叙述者,立场好恶暴露无遗。把几种笔记与正史记载对读,不仅资研究,也资谈助。

周兴陆-线上

《〈文心雕龙〉通识》作者、北京大学教授周兴陆回忆了自己与“中华经典通识”丛书的缘分。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和大学教材有所区分,所以采用了通俗易懂的串讲方式。 “过去一百年,我们主要把《文心雕龙》当作文学理论著作来研究。今天,我认为应该回归到文章学或写作学的角度来看待它。《文心雕龙》对于我们今天的人认识汉语汉字的特点、如何写好文章,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詹丹2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詹丹从“通冷热”“通心物”“结文缘”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中华经典通识”的价值与实践意义。通识作者兼具“读者”与“作者”双重身份,通过文字将经典的精神传递给当代读者,从而拓展双方的心灵世界。詹丹表示,每一部经典的通识都有它的价值。既拓展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也拓展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世界。

王洪波-线上

《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王洪波曾参与丛书第三辑发布会,此次再度见证新辑出版,对丛书的持续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王洪波指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新出土文献和观念更新不断涌现,亟需向公众传播这些学术新知。“中华经典通识”正是这样一套“目前最权威、也最适合一般读者来读的一套经典普及读物”,它并非简单复述已经定型的、古老的知识,而且是结合当代的学术进展,以及观念上一些新的认识,来尝试对这些中华文化经典做新的解读。

陈引驰2

陈引驰教授对整场活动进行了总结发言。陈引驰表示,五位作者的精彩分享充分展现了本辑丛书'文化融聚科技,经典贯通古今'的主题特色。陈引驰指出,本辑五部著作呈现出鲜明的多样性特征。无论是“儒生”“方士”的玩笑之言,还是比较正式的所谓文化和科技,都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中华经典的丰富内涵,这种多样性正是丛书的重要特色。

展望未来,陈教授透露道:“我们计划持续下去,至少还有一个五年计划。”

全体合影

(一审:唐姝菲  二审:张中江  三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