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声音共绘未来图景:科幻中的“她”视角
2025-06-25
收藏

6月21日下午,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期间,第五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组委会(后简称鲲鹏奖组委会)成功举办鲲鹏沙龙:科幻创作中的“她”元素。

第五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深圳市委员会、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本次活动由鲲鹏奖组委会承办。知识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张京涛,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创作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理事长王卫英,著名科幻作家顾适,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生、学者、文学翻译、作家金雪妮,“鲲鹏奖”新秀奖获得者孙铖等,出席了此次活动,共同探讨女性力量为科幻文学注入新活力、拓展未来想象边界的路径。本次活动由知识出版社总编辑助理朱金叶主持。

图片2.png

聚焦“她”视角,激发科幻新维度

张京涛在开场致辞中表示,“鲲鹏奖”自2021年设立,持续发掘青少年科幻力量。他提到,近年来涌现出诸多有才华的女性作者,她们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与深刻的人文关怀,为科幻文学注入活力,拓展维度。关注“她”元素,关乎科幻创作的丰富性与未来可能性,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及知识出版社将携手各界,支持并传播这些有洞察力的声音,助力中国科幻多元发展。

女性创作力量的崛起

关于女性科幻作家的发展现状,王卫英指出,女性作家正以独特视角与叙事魅力,重塑科幻文学的景观。顾适用数据印证:“2018年参与《科幻世界》活动时,女性创作者占比约20%,而当时女性读者占比已达40%。”她认为女性读者群体壮大催生了更多创作者,这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金雪妮从翻译实践的角度补充道:“自2017年涉足科幻翻译,我深感女性表达在建立人与人深层连接中的独特价值。”孙铖结合创作体验谈道,女性视角更易触及性别议题与人性本质的深层探索。

打破标签,寻求共鸣

谈及科幻创作的社会价值,王卫英鼓励创作者立足专业背景,她提到,“女性作者在‘鲲鹏奖’中的投稿量持续增长,说明女性发挥专业特长的创作路径值得关注”。顾适提出,科幻是“将人置于未来情境”的思维实验,女性的人文关怀视角有助于预判技术变革的社会影响,也为突破现实困境提供了思想实验的空间。金雪妮以“雨果奖”提名作品为例,强调优秀作品可通过自然呈现女性处境来产生教育价值。孙铖结合实践称,女性科幻创作者常把现实议题转化为未来叙事,这种问题导向模式,能够帮助勾勒社会发展的可能图景。

科幻作为反思与行动的工具

在创作方法论上,王卫英强调创新核心,“科幻点的独特构思是作品的灵魂,创作者需深耕科技前沿与文学传统,女性在人物塑造、情感叙事上有天然优势”。顾适建议,创作者既要关注技术动态,更要找专属主题坐标,可通过阅读优秀女性作家作品淬炼自己的声音。金雪妮认为,“后《三体》时代的创作需回应真实社会关切,期待年轻女性创作者提出贴合女性体验、具人类共性的世界观构想”。孙铖从自身创作角度出发,希望科幻创作更多探索本质问题,不必过度担忧科幻形式。

多元角色叙事拓展未来想象维度

角色塑造社会价值方面,王卫英从工作经验出发,建议科幻青年创作者从科技前沿知识储备、传统文学写作等各方面做好准备,讲述故事注重人物角色的丰满性。顾适建议拓宽阅读视野,系统阅读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女性作家作品,能发现更多创作可能。金雪妮提出,理想女性角色不必是完美“大女主”,关键是真实性引发广泛共情,普通人能在科幻中找到情感投射,才是百花齐放。孙铖谈到,作品中与自我经历共振的女性角色,有助于构建创作主体意识,并期待看到未来更多具有精神张力的女性形象。

本次沙龙是第五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聚焦“她”元素探讨,既捕捉了当下科幻创作多元发展趋势,也彰显了“鲲鹏奖”与时俱进的理念。

活动尾声,沙龙现场特别播放了剑桥大学沃尔教授与青年译者严子琪精心准备的推荐视频,他们热情分享了“鲲鹏出海”项目成功推出的两部力作——《太阳熄灭》与《触不可及》,为本次沙龙活动画上了一个充满思想碰撞余韵的句号。

(供稿:王茜 一审:戴佳运 二审:陈麟 终审:张维特)

所有评论({{total}}
查看更多评论
热点快讯
+86
{{btntext}}
我已阅读并同意《用户注册协议》
+86
{{btntext}}